杨元|三年未见,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三 )


老运动员的伤痛逐渐显现:徐冬林做完膝关节手术不到一年时间 , 节目录制的时候他因为撞上了前一棒的选手 , 旧伤复发 , 双腿还泡在冰块中 。
刘翠青同样面临着伤病后的体能下降: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她会呕吐 。
“训练的量会减少吗?”她的答案非常肯定:不会 。 虽然平均每次跑两组300米的模拟训练 , 她都会呕吐一次 , 但也始终没有放弃 。
“当他们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 , 他们已经赢了 。 ”教练说道 。
杨元|三年未见,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文章图片

让人破防的是 , 拿下冠军、身披国旗 , 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 , 徐冬林却将刘翠青高高地举了起来 , “我就想让世界为她欢呼” 。
还记得董卿去年在朗读亭一平方米里问刘翠青 , “如果可以给到你光明的话 , 你第一个想看的是谁?”毫不意外 , 她的答案是“我的领跑员” 。
运动场上的互相扶持和成就 , 生活中徐冬林同样有其感性的一面 。 载誉归来的徐冬林朗读了《写给未来的你》(节选) , 这是拼搏在运动场上面对伤痛仍然坚强乐观的男人 , 对妻儿最深沉的爱和最美好的期待:
“正直、勇敢、独立 , 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 ”
从载誉的人物到有血有伤也有温情的鲜活人性 , 我们走近并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 探寻他们铠甲下的“柔软与坚定” , 与之共鸣并从中汲取力量 。 破防之后 , 弹幕上刷屏的“这才是我们该追寻的榜样” , 或许可以代表观众最真实的声音 。
三年未见 , 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朗读者3》的片头非常经典 。 生命流动的长河里 , 一场智者的对话在拉开:“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当经历困顿和艰难之后 , 人类的答案会有所改变吗?
这个并不新鲜的命题背后 ,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在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 , 没有说教 , 只有真情实感的分享 。
杨元喜用《人类群星闪耀时》致敬航天人和有志于航天事业的青年学子 , 道尽了科研道路上的艰难和敢为人先 。 但归根结底 , 会为了家人流泪感动的他 , 才是那本最生动的说明书 。
还是熟悉的一个人、一段文 , 不是嘹亮的口号 , 人物的落地感才是最具穿透性的力量 。 访谈和朗读在这里相辅相成 , 或点睛之笔或情感寄托 ,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故事 。
杨元|三年未见,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文章图片

但《朗读者3》在情感和精神力的传递上又是“克制”的 。 董卿始终紧紧握着那把理性和感性、专业与通俗的尺子 , 让节目保持在“舒适性极强”的区间内 。
谈及“尊重父亲”时杨元喜忍不住哽咽 , 随后董卿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 对儿子的教导也让杨院士脸上再度扬起微笑;
张桂梅的诉说夹杂着伤痛 , 董卿为她留足了时间去消化情绪 , 女高、亲情、爱情话题的递进和穿梭也让嘉宾和网友都不至于深陷悲伤 。
这些也让节目深刻但不沉重 , 充满了“知性之美” 。
杨元|三年未见,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文章图片

另一重的惊喜 , 是史实资料、温馨氛围、网感表达等多重元素的融合 , 也在不断调节观众的心情 。
杨元喜关于中国北斗的分享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 , 为什么要研制北斗、对原子钟的解释都通俗易懂 , 穿插的史实资料也让观众能更加直观地进行感受;
和妻子王志红的互动里 , 两个可爱的人双向奔赴的爱情和对视一笑的甜蜜氛围 , 也冲淡了亲情话题下的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