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萧殷两次给鲁迅写信,虽未收到回信却一直以鲁迅为楷模( 三 )


附去的稿子是散文,题为《温热的手》,大意是一个正在彷徨苦恼的青年,遇到一个较有经验的革命者,并受到启发和鼓舞……细节已很模糊。
四月十三日(1978年)
在萧殷生命最后的五年里,他终于得知鲁迅先生收到了他的信与稿。两次给鲁迅先生写信,标记了萧殷人生两次重大的转折:就在第二次寄信后的两个月,萧殷义无反顾远离家乡,北上寻找革命方向,从此开启人生另一个篇章。
此后,他都以鲁迅先生为榜样进行创作,也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满腔热忱帮扶青年作者。他培养出了众多青年作者,比如,1938年在延安帮助后来成为湖南省文联主席的康濯;1947年在华北联大帮助徐光耀(后来《小兵张嘎》的作者);1956年在北京帮助后来的大作家王蒙;后来还扶持陈国凯(后来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等多位著名作家和数百位文学青年。
补白:萧殷《温热的手》今安在?
1936年10月初,萧殷以“萧英”的名义给鲁迅写信并随信附上自己写的散文《温热的手》。这封信和稿,未见收入《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和《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两书中,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档案里也没有发现。
合理的解释是,此信与稿没有保存下来。
正如《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的“总序”里所说,“鲁迅所收书信有数千封,但很多信丢失了,有的是无意丢失,更多的是为时势所迫故意销毁的。”
中文系|萧殷两次给鲁迅写信,虽未收到回信却一直以鲁迅为楷模
文章插图
《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
该书的“编写说明”中引用了鲁迅的《两地书·序言》中一段话:
“我的习惯,对于平常的信,是随付随毁的,但其中如果有些议论,有些故事,也往往留起来,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烧毁了两次。
五年前国民党清党的时候,我在广州,常听到,因为捕甲,从甲这里看见乙的信,于是捕乙,又从乙家搜到丙的信,于是连丙也捕去了,都不知道下落。古时候有牵牵连连的‘瓜蔓抄’,我是知道的,但总以为这是古时候的事,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醒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后来逃过了这一关,搬了寓,而信札又积起来,我又随随便便了,不料一九三一年一月柔石被捕,在他的衣袋里搜出有我名字的东西来,因此听说就在找我。自然喽,我只得又弃家出走,但这回是心血来潮得更加明白,当然先将所有信札完全烧掉了。”
【 中文系|萧殷两次给鲁迅写信,虽未收到回信却一直以鲁迅为楷模】当年,萧殷在信中告诉鲁迅有关广东文艺界救亡运动的情况,以及对报纸被迫“开天窗”之不满,而他寄去的散文《温热的手》,讲的“是一个正在彷徨苦恼的青年,遇到一个较有经验的革命者,并受到启发和鼓舞”,这些都是不为反动当局所能够容忍的。鲁迅为了保护写信者,他完全有可能销毁信、稿。但是,证据何寻?若非然,希望《温热的手》有重见天日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