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二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文章图片

金西厓刻扇骨拓片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文章图片

金西厓刻扇骨拓片
从扇骨取材来看 , 尽管各类普通和珍贵木料以及棕榈科材料也在运用 , 但综合材料的工艺性能、经济成本和文化审美等因素 , 竹骨终归在明代发展成为折扇的主流 。 竹子的优异性能 , 使它兼具材料力学上的优势和有利于雕刻表现的特长 。 竹制扇骨之大骨也称“箑边” , 是扇骨雕刻的主体部位 。 结合文献与实物 , 我们发现后世大行其道的箑边刻主流样式——浮雕与浅刻——在明代后期的竹扇骨上均已出现 。 浮雕大骨多与工艺纹样扇面相配 , 而浅刻扇骨虽亦可配工艺扇面 , 尤其能与书画扇面相得益彰 。 晚明竹刻名家濮仲谦的水磨浅刻竹扇骨之一时风行 , 即得益于能与名人书画扇面表里呼应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文章图片

黄山泉刻扇骨拓片
入清后 , 简素为体的竹骨书画成扇依然在江南文人、遗民中行用 , 但折扇制作与消费的主流风气已在宫廷审美的引领下愈趋奢靡华美 。 这也就是刘廷玑(约一六五四—?)《在园杂志》所说的 , 康、雍之时 ,“其扇骨有用象牙者、玳瑁者、檀香者、棕竹者、各种木者、罗甸者、雕漆者、漆上洒金退光洋漆者 , 有镂空边骨内藏极小牙牌三十二者 , 有镂空通身填以异香者” , 以上仅就大骨样式而言 , 已不胜其繁了 。 然而求之晚明濮仲谦时已相当成熟的竹刻书画扇骨 , 直至乾隆后期之前 , 不能得一名家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文章图片

庞仲经刻扇骨拓片
我们都知道 , 清代康、雍、乾三代是中国竹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 竹人中之巨匠如张希黄、吴之璠、潘西凤、周芷岩都活动于此间 , 但扇骨雕刻显然没有得到他们的重视 。 传世至今的清前期名家款识扇骨 , 无一可信 。 文献所记亦出晚近 , 且受当时记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 , 所以不能作为立史的依据 。 竹制折扇工艺经历过清代前期一段低潮后 , 在清中期重新恢复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 成为江浙地区文人竹刻走向繁荣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 即使在一向缺少扇骨雕刻传统的嘉定 , 乾隆后期也开始有精致的箑边竹刻制作 。 当然文人箑边刻采取的主要雕刻形式 , 还是明代便见流行的隐起阳文和远绍濮仲谦、近师周芷岩的“浅刻” 。 留青刻骨在清代中期开始出现 , 至二十世纪前期发展为扇骨雕刻的大宗 , 与隐起阳文、阴文浅刻并驾齐驱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文章图片

周礼刻扇骨拓片
这就形成了中国折扇艺术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 即清中期—民国阶段 。 在这个阶段 , 不仅是竹刻扇骨成为诸多扇骨装饰工艺中艺术成就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厚、审美品格最高级的品类 , 扇骨竹刻也成为同时期竹刻艺术中艺术成就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厚、审美品格最高级的品类 。 依靠材料的昂贵与工艺的精巧取胜的各种工艺扇骨 , 在需要体现文化优越性时是无法与文人书画箑边刻媲美的 。 许公的这批拓片 , 可以说是集中见证了中国折扇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 也集中见证了十九、二十世纪中国竹刻艺术的成就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