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四 )


在现代摄影术诞生之前 , 传拓是留存实物文字、纹饰乃至器物形制等信息最重要的记录技术 , 更是这些信息能够基本上不失真地进行传播的唯一手段 。 即使现在摄影技术已十分发达了 , 甚至有更高级的3D影像信息采集技术 , 但至少对竹刻扇骨这个特殊工艺与艺术对象来说 , 传统的墨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更何况 , 许多古代作品或散或失 , 其拓片或是唯一的记录 , 或是唯一方便传播的图像信息 , 这就更显珍贵了 。 对竹刻扇骨进行拓存 , 以往要么是竹刻作者 , 要么是折扇藏家或古玩经手人 , 传拓的目的主要是留存作品信息 。 许公是特殊的经手人 , 他制作拓片的初心虽然也是留存信息 , 但在笔者看来本书却绝非简单的“资料汇编” , 道理无他 , 因为许公是一位鉴定家 。
新中国成立之际 , 折扇艺术的第二个鼎盛阶段已延续了一百多年 , 其间涌现出来的箑边雕刻名家不下百人 , 其中既有专攻雕镌的高手 , 也有偶尔奏刀的文人 。 扇刻名家在地域分布广泛的基础上形成了扬州、苏州、杭嘉湖三个中心地区 , 并在民国前后扩展到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福州、广州等地 , 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普遍的知名度 。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之下 , 赝品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 名家刻骨的赝品主要有两类 , 一类是仿真 , 一类为伪托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文化部发布《文物进出口鉴定参考标准》 ,规定一九一一年以前的名家竹刻扇骨(包括地区名家)一律不准出口 , 在实际的文物出境鉴定审核工作中就首先面临着甄别与定级的问题 。 也就是说 , 本书中凡属清代名家的作品 , 实际上反映了许公的鉴定成果 , 而民国和现当代的名家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许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眼光与眼界 。 文物鉴定的眼光是在大量接触实物的基础上锤炼出来的 , 一旦形成高超的鉴别力 , 所产生的鉴定成果也就成为后学者的凭借并能薪火相传 。 本书中许多扇骨的原件都已成为上海博物馆的庋藏 , 也是笔者学习和研究竹刻艺术与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 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 , 笔者认为本书是一部“著作” , 它可以引领我们更真切、更顺利地进入竹刻扇骨鉴赏的领域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
文章图片

《箑边珍拓—名家竹刻扇骨拓片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竹刻扇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极具中国气派的艺术 , 中国传统文人美术最终形成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组合形式 , 融合了金石气与书卷气 , 这些特色均为箑边雕刻以极为浓缩的形式所呈现 。 我们高兴地看到 , 在历经了数十年的沉寂后 , 对传统折扇艺术 , 对扇骨雕刻艺术 , 对竹刻艺术 , 在今天无论是收藏还是新的创作都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 , 本书的出版一定能够极大满足广大折扇、扇刻与竹刻鉴赏与创作人群的需求 , 为此一特定领域的文化复兴提供不可多得的珍贵养分 。 除了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之外 , 传统名家刻骨上还保留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 拓片将这些信息保存了下来 , 为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史、艺术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 我们可以慢慢解读 , 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 , 某个历史研究上的小疑难或者就此涣然冰释 。
【风景|鉴赏|箑边风景,许公传拓】用今天的话来说 , 许公的传拓事业是可以冠以“工程”之名的 , 然许公并不将他数十年寒暑未间的传拓成果视为业绩 , 更没有从中获取任何实际的利益 , 真正是符合孔子所提倡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一箪食 , 一瓢饮 , 人不堪其苦 , 回也不改其乐” , 中国的文博工作者 , 从戈壁到雪域 , 从深宫到大海 , 但凡取得成绩者 , 没有不是至于“人不堪其苦 , 回也不改其乐”之境界的 。 捧览此书 , 人或不察 , 于笔者却是确乎有“传道、授业、解惑”之领受 , 附笔于次 , 以志申谢与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