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鲁迅先生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他用五分钱一支的“金不换”,留下了与文章同质的笔墨,不缺豪迈、风骨坚韧,尤其是那件被书法家沈尹默称为“鲁迅最好的书法作品”的诗轴。今天上海举办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大先生”的从容、自信,依旧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从他的诗稿书札里再一次走近他。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 鲁迅致赵家璧信)
每日练大字
旧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写字是从小培养的童子功,是一个读书人的基础训练,或者说是文人的脸面,和他的言行举止一样重要。
鲁迅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父亲周伯宜是会稽秀才,都写得一手好字。叔祖周玉田是鲁迅的启蒙塾师,精通楷法。鲁迅七岁发蒙读书,叔祖就要求他从描红入手,写好楷书。稍后鲁迅十二岁,进入三味书屋,严师寿镜吾更是越中宿儒,书法方正豁达,气势雄健。他对学生的写字更有要求,规定以欧阳询的欧体为主,每日练大字一张,数年来从未间断。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鲁迅致合众书店信)
因此鲁迅从小养成用正楷抄书的习惯,其勤奋为同辈中所罕见。三味书屋读书时他抄录的《二树山人写梅歌》(现藏绍兴鲁迅纪念馆),笔致端庄、秀雅工整。青少年时代,他曾花费大量时间抄写书本和讲义,《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茶经》《地学概说》等,他都整本整部认真抄写。留学日本期间,他师从章太炎学习传统文化,章更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对古文字学深有研究,其书法也名动天下。这些影响,都为鲁迅的写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鲁迅从小就显示出对美术的兴趣,可以说,这方面的素养很高,日后对书籍装帧、标志设计等均有独到的眼光。还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就在课上偷偷临摹小说《荡寇志》里的插图。那时他就对碑拓有兴趣,还和家里的工友王鹤照一起去绍兴石佛寺,他教王鹤照如何拓碑,把拓碑的步骤说得一清二楚,完全像一个行家里手。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送增田涉君归国》(复制品) 鲁迅于1931年12月2日书赠日本学者增田涉)
后来,鲁迅到北京任职,经常到琉璃厂去搜寻古碑拓片。北京鲁迅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他收藏的五千多种金石拓片。从1915年到1918年,鲁迅仅抄录描摹过的古碑就多达879篇,共计3679页。其中甲骨文、金文、真、隶、篆、草等各种字体他都能描摹得十分逼真,古雅质朴。所以他在书法方面的品位,可谓渊源深厚。难怪好友许寿裳曾说:“先生著译之外,复勤于纂辑古书,抄录古碑,书写均极精美。”
一支“金不换”
鲁迅一辈子与笔墨打交道,写出无数振聋发聩的雄文,但他所用的文房用具却并不讲究,甚至可以说十分简朴。他使用的砚台,只是一方极其普通的学生用砚。至于毛笔,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支笔,名曰‘金不换’。”他用的这种“金不换”,原名本京水,是绍兴城一个叫卜鹤汀的笔庄出的低档笔,只有五分钱一支。这种笔蓄水量大,书写耐久,许多人写信或者店伙计记账都用它。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鲁迅手书唐代刘长卿五绝《听弹琴》条幅赠增井经夫)
他的三弟周建人回忆:“这种笔,鲁迅先生差不多用了一生,我记不起看见他用过别的笔。他病时,还叫我们托人去买这种笔,但买好寄到时,人已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