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二 )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悼杨铨》(复制品) 1933年6月18日杨铨被国民政府特务组织暗杀于上海,6月20日在万国殡仪馆大殓,鲁迅毅然前往。送殡归来,鲁迅便写下此诗)
对于自己的字,鲁迅曾和朋友闲聊,“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什么毛病。”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悲愤中写诗
《悼丁君》是一幅被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称为“鲁迅最好的书法作品”的诗轴,它高65厘米,宽40厘米,通篇结构严谨、笔法质朴而浑厚,落款“陶轩先生教正鲁迅”,钤“鲁迅”白文方印;另右下角钤一印,为“胶东曹漫之印”的白文收藏印,这件珍贵的鲁迅诗稿由曹漫之夫人蔡志勇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它的背后,也有令人无法忘却的往事。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悼丁君》,被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称为“鲁迅最好的书法作品”的诗轴)
1933年5月14日中午1时左右,一群国民党特务在叛徒马绍武的带领下,闯进上海昆山花园路7号丁玲的住处,绑架了丁玲与来访的潘梓年,接着来访的应修人也中了敌人埋伏,搏斗中坠楼牺牲,这就是著名的“丁潘绑架案”。鲁迅与其他朋友一样,积极投入营救活动。
自丁玲被捕,有关她的消息常见于报刊杂志,真真假假,难以辨明。由于流传丁玲已遇害,北京有关各界还为她召开了追悼会。6月27日,赵家璧将《母亲》送到鲁迅家,也许鲁迅见到这本丁玲的签名书后,再次触景生情,在收到赵家璧送来的《母亲》后第二天的日记里写下了怀念丁玲的诗:“如磐遥夜拥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这首诗后来曾被鲁迅多次题送,其中有一幅,便是郁达夫受杭州好友周陶轩之托专程从杭州赶到上海请鲁迅题字时所书。
郁达夫生性不拘小节,他却十分敬重鲁迅,鲁迅也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杭州人周陶轩藏有一些咸丰、同治年间皇宫内出产的贡墨,但他却不识翰墨。周与黄萍荪是表兄弟,周家经济状况比较宽裕,喜欢结交文人,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位。平时周、黄和郁达夫都生性嗜酒,郁常去周家饮酒。有一次,三人在饮酒时郁达夫向周索要贡墨。周提出一个条件,要郁达夫向鲁迅索字相交换,并当场交郁宣纸两张。那时黄萍荪也借机提出请郁向鲁迅求字。于是,便有了这幅《悼丁君》诗轴。
1933年9月21日,鲁迅致函友人曹聚仁,要在他编的《涛声》杂志上发表《悼丁君》。鲁迅书写旧体诗,大都用来赠送友人,而主动交报刊要求发表的,唯独这一首。9月30日,《悼丁君》发表于《涛声》周刊第2卷第38期。发表的诗稿上作了三处改动:“遥夜”改“夜气”,“拥”改“压”,“湘”改“瑶”。
信札晋唐气
除了抄碑,鲁迅还看过无数名家名帖。他的胞弟周作人回忆,老大好集字帖,但把本揣摩的时候多,照本临摹的辰光少,他好像不是特意为练而练,而是长期坚持用毛笔用心书写,即使西来的钢笔已风靡一时,在现存的近两万页手稿中,除了极少数他学生时代的笔记用钢笔书写外,鲁迅一辈子保持了用毛笔书写的习惯。
乔大壮@一起品味鲁迅先生诗稿书札之美
文章插图
(鲁迅录李贺《绿章封事》赠徐訏,写于1935年)
其实,最能看出鲁迅书法品位的,是他写给别人的一大批书信。古人写信,讲究“见字如晤”,不能马虎。鲁迅对此自是在行,他的手札美观大方,带有行书的味道,蕴藉内敛,含蓄饱满。鲁迅对写信用纸,是有讲究的,他喜用笺纸写信。比如他给出版家赵家璧的信有四十多封,很多就写在花笺上,和墨色粲然的字交相辉映,赏心悦目。当年他和郑振铎发起搜罗笺纸,精心出版《北平笺谱》,并非是偶然的。另外,鲁迅写给钱君匋的那封信,虽然随意地写在西式拍纸簿上,但风神萧散,颇有晋唐气象,简直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