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文章插图

拍完关于画家刘小东的《东》(2006)和关于服装设计师马可的《无用》(2007)之后,我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作家的纪录片。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所谓的“三部曲”情结,而是因为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即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都能用笔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
我发现故乡的一个村庄(贾家庄)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以这个村庄为起点开始拍摄之后,很快意识到我们进入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旅程,更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在文学之外,我们的镜头前不知不觉出现了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角:农民。
这部影片里的几位作家,讲述出了他们的私人故事,而这也是中国人的共同“心事”。
我想让画面雕塑般庄重,而18个章节的结构如流云般散漫。这个国度中前行的人们如河流通往大海,一路心事沉沉,远方一片蔚蓝。每一个脚印都极其相似,每一个脚印都不该被遗忘。
——贾樟柯

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文章插图
导演贾樟柯在拍摄现场
2019 年 5 月,几十位作家来到中国内陆省份山西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这里也是本片导演贾樟柯的故乡。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此为序曲,用 18 个章节讲述出 1949 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60年代和 70 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 70 年的中国心灵史。
王蒙,梁晓声,李洱,徐则臣……能够一次惊动这些中国当代文坛泰斗的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电影——9月13日,贾樟柯导演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盛大的北京首映礼,吸引了来自首都文学界百余位名家大腕。
除了87岁的著名作家王蒙,梁晓声、李洱、徐则臣三位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来到现场的文学界嘉宾还包括评论家张清华,学者戴锦华,《文艺报》主编梁鸿鹰,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何向阳,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诗刊》主编李少君,诗人王家新,青年作家班宇等等。此外,导演路阳、霍猛,演员齐溪、章宇、王传君、黄尧,主持人梁植、李静等也亮相首映礼,与数百位文艺界嘉宾共同现场观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导演贾樟柯、监制赵涛,片中主要人物梁鸿、段惠芳,艺术顾问林旭东、欧阳江河、廉毅锐,脚本作者万佳欢,录音指导张阳,剪辑指导孔劲蕾等主创以及各出品方代表来到现场,与观众见面。“这不仅是一次电影首映礼,更是电影和文学的一次亲友相聚。”贾樟柯导演说。
在这部时长110分钟的纪录片最后,提到了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由来:余华站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说:
“在我小的时候,看着这里的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颜色的。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里面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文章插图
贾樟柯和余华在海盐海边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贾樟柯,于是放弃了原片名《一个村庄的文学》。贾樟柯说,
影片就像一个“海水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中国内在变化的一个力量,每个人最善良的生活愿望或者一种韧劲——遇见很多事情,还在坚持往前走。“我一直想拍一部电影能够把中国人的心事讲出来,我希望能够通过四代作家的接力表达,来谈一谈几代中国人的心事。”贾樟柯说,“四位作家的私人记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好像一个情感的索引;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索,最终游进去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情感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