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三 )


梁鸿认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在私人情感面前就是一个概念,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历史全部是由他们的情感经历和个体感受构成的,“影片记述了这个时代的人和人生,每一个人、每一张面孔,哪怕是平凡无奇的人,都能在某个时刻被定格,拥有某种意义。”
余华
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文章插图
余华在片中
在影片中,相较于贾平凹充满历史感的讲述和梁鸿分享的私密家庭情感,为影片贡献了片名的 60 后作家余华,则充分展现了他的幽默感。谈到年轻时当牙医,他皱着眉头说:“看别人张着嘴,这是全世界最没有风景的地方。”说到人生第一次投稿成功,他毫不讳言出版社“嫌弃”他文章结尾有些灰暗,“我说只要你能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给你改光明。”
连贾樟柯都用“他很像一个脱口秀明星”来形容余华的幽默感,“他能用笑声消解很多东西。”
现在还有人关注文学吗?文学的意义在哪里?一部关于文学的纪录片难免会让人发问。贾樟柯主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系统性的对社会和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种能力来对抗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我不觉得文学式微,文学是生生不息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
所涉文学作品
《饲养员赵大叔》
马烽于 1954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 年 4 月号,讲述赵家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饲养员赵大叔不断改进饲养方法,由一个庄户老汉成为牲口专家的故事。
《韩梅梅》
马烽创作于 1955 年的小说,讲述在县城读书,考试落榜的韩梅梅回乡务农,不怕脏不怕臭,主动承担喂猪工作,被评为生产模范的故事。小说通过正反两种形象,为回乡知青指出正确的人生道路。
《结婚》
马烽 1951 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短篇小说,后入选中国中学语文课本教材。1954 年,《结婚》被改编为剧情电影,由马烽担任编剧。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拍摄于 1959 年的中国电影,由苏里执导、马烽担任编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余年间农村题材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影片将社会主义农村生活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相结合,充分地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时代风貌。其中由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
《商州三录》
贾平凹以故乡商州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创作的散文集,分为“初录”“又录”“再录”,1986 年出版。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成为贾平凹“商州世界”的奠基之作。以“商州三录”为代表的“商州系列”小说和散文创作,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重要成就。
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
文章插图
《鸡窝洼人家》
贾平凹于 1983 年创作的一部乡土小说,描绘了以鸡窝洼为缩影的商州乡村社会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1986 年,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野山》(颜学恕导演)入围第 37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并获得第三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电影大奖、1986 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浮躁》
贾平凹首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 1987 年,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1988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作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水版的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