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再见爱人》:这届观众,为何热衷于“玻璃渣里找糖吃”?( 六 )


在情感满足之外 , 这类节目还指向着当代人对情感或亲密关系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 以及对高质量人际关系的不懈追求 。 在这个过程里 , 疑惑也许终将多于答案 。 我们或许永远不能肯定 , 感情自有其逻辑道理可循 , 还是需要把一切托付给缘分与命运 。 而时下更为具体的困惑也许还包括:“长久”是否仍是亲密关系特别是婚姻的最高追求?如果是 , 该如何坚守“不分离”的承诺、维持一段绵长的关系与情感?这其间出现的裂痕又该怎样看待?如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长久”将可能不再作为衡量婚姻成功美好与否的唯一甚至主要标准 , 我们又该追求什么?对于爱人、亲人或朋友的“陪伴”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理想形式?什么才是真正有效而并非止步于自我感动的情感付出?
在诸多疑惑与遗憾之外 , 我们所看到的更是现代人对能够提供“理解”、“支持”、“温暖”与“关怀”等正向能量的情感状态、以及能够让这些情感生根生长的各种人际关系模式的努力探寻与建构 。 或许 , 唯有这些情感与关系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孤独”的恐惧 , 将一个个“我”编织进以“我们”为称谓的共同体当中 。
宇宙间的个体或可离散 , 而流动的爱意则永不止息 。 它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命去学习、实践 , 赋予它每一段具体的形式 。 在这里 , 我们或许可以持续叩问 , “再见 , 爱人”能否通向“再见(建)爱人”呢?
本文参考资料:
[美]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第六版)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15
[英]费伊·邦德·艾伯蒂《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译林出版社 , 2021
[法]阿兰·巴迪欧《爱的多重奏》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2
作者 | 孙慈姗
编辑 | 走走
【观众|《再见爱人》:这届观众,为何热衷于“玻璃渣里找糖吃”?】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