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再见爱人》:这届观众,为何热衷于“玻璃渣里找糖吃”?( 四 )


在一定的仪式与情境下 , 告别或许可以产生别样的美感 , 但值得再度深思的是 , 告别之后又能怎样 。 有些遗憾也许可以弥补 , 有些伤痛或许被时间治愈 , 有些心结也许在一个“好好告别”的过程里得到些许纾解 , 又或许还将纠缠延续 。 然而 , 在与世界的最后一次告别来临之前 , 生活都将继续 。
在《题记》中 , 鲁迅提到将自己的杂文整理成集的做法亦可视为对自己之“过去”的致意——所谓“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 , 一面是埋葬 , 一面也是留恋” , 也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 而“告别”不仅意味着清理、回顾与纪念 , 更意味着直面、决断与成长 。 前者指向过去 , 尚可用种种形式加以呈现 , 后者则牵引出未来的向度 , 它们或许更加难以被赋形 , 却往往是离别所带给我们的更为深切的影响 。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纠结、迷茫与痛感的过程 , 也已然超出了任何综艺节目的记录范围 , 却终归要延伸进每个人的人生 。 在这个意义上 , 或许一个“好好的告别” , 的确可以成为一服生长的催化剂 , 一个终点里的起点 。
“价值”的认知与错位 ,
“关系”的审视与重建
在一次围绕家务劳动展开的闲谈中 , 魏巍认为自己将做饭的机会让给妻子是给了妻子表达爱意的机会 , 也给了她价值感 。 这一观点让包括倪萍与大部分观察员在内的旁观者大呼诧异 , 多数观众的反应也与嘉宾们如出一辙 。 姑且不论魏巍的观念及态度 , 他的这番言论实则引出了节目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 即人们怎样在婚姻与亲密关系中寻求价值感 。 与“价值”的找寻、失落、冲突、调和相关的各类话题也成为了这档节目的热议点乃至引发争议的对象 。
在王秋雨朱雅琼的婚姻中 , 王秋雨习惯以批评式教育对伴侣进行价值观灌输 , 他认为自己的初衷是多告诉年轻的妻子一些“真相” , 以指导她做得更好 , 其后果却是不断打压着妻子刚刚建立起的信心 , 甚至让她怀疑自身的一切价值 。 在决定分离后 , 朱雅琼以近乎决绝的姿态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再确认 , 也在途中遭遇着各种情绪的波折 。 再如章贺质问前妻为何在婚姻中对自己缺乏肯定 , 郭柯宇则反问人为什么一定要在别人的肯定中寻求自我价值 。 当提及婚育给曾经灿烂的演艺生涯带来滑坡的经历时 , 郭柯宇也难以掩饰自己的辛酸惆怅 , 也许这并不是“后悔” , 只是在多重价值追求遭遇冲突时对被舍弃一方的伤感与无奈 。 另一面 , 在夫妇们彼此的问题空间之外 , 忽然驾临的长辈们“催婚催生”的“套路”乃至“劝和不劝离”的姿态也为一段段亲密关系引入了更为复杂缠绕的价值维度 。 可以看出在处理价值分歧层面 , 《再见爱人》力图秉持客观而全面的视野 。 在情节进行过程中 , 甚至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爆发之时 , 似乎没有一种价值观念被直接全部冠以“不可理喻”的定论 。 相反 , 嘉宾与观察员们试图从各个角度呈现每种价值观念的生成存在缘由及其在碰撞中的演变 。
在这里 , 人们对婚姻以及其他方面人生价值认知的同步与错位或可归因为性别视角的分歧、代际观念的差异 , 以及个体成长经历所形成的种种积习 , 不同层面的需求度、脆弱点 , 乃至不同程度的偏见或盲区 。 而这些价值的碰撞与融合 , 也成为左右婚姻及亲密关系走向的重要元素 。
观众|《再见爱人》:这届观众,为何热衷于“玻璃渣里找糖吃”?
文章图片

《孤独传》 , 作者: [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 译者: 张畅 ,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