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推成为一门生意( 三 )


需求催生了产业 , 牛客网这样的求职交流社区上线了“找内推”的讨论区 , BOSS直聘支持员工发布岗位 , 小红书、豆瓣、知乎、脉脉等平台更是成了内推员工开源的重要阵地 。
但开源只是第一步 , 在收到大量简历之后 , 从中挑选出有潜力、成功率较高的候选人同样会消耗公司人大量精力 , 于是一些面向C端的内推平台出现 , 改善了求职者和内推者的过程体验 。
【|当内推成为一门生意】达人内推CEO王骁认为 , 如何在求职者与内推员工之间形成更精准的匹配 , 减少彼此之间投入的无效时间和精力 , 是这类平台最核心的价值 , 而这一切必须基于不断优化的算法 。 所以达人内推会通过场景设计和算法优化提高匹配的精准度 , 让求职者只能看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 让内推者可以更高效地找到自己想找的人 。
做内推生意的平台里 , 既有像达人内推这样服务C端用户的 , 也有为公司提供内推系统解决方案的 , 尤其对于一些受限于技术和预算无法采用自研系统的公司来说 , 后者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 这些内推系统供应商的出现 , 降低了企业启用内推渠道的门槛 , 间接推动了内推在不同公司的落地 。
以Moka为例 ,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HR SaaS服务商先后为搜狗、乐歌等多家企业搭建过内推系统 。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 Moka发现 ,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促成有效的内推 。 内推的场景是三角关系 , 连接着企业员工、HR和候选人 , 过程中影响内推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 内推系统的流程是否复杂、奖励机制的设计是否有激励作用、运营策划是否足够吸引人等都是显性因素 , 雇主品牌建设、员工对公司的认同度、人力资源部能支持到哪一步等则是影响内推最终效果的隐形因素 。
从技术供应商的角度来说 , 简化内推流程 , 提升流转效率 , 以更短平快的方式实现信息交互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内推的积极性 。
比如候选人每进入一个新的招聘环节 , 系统指令就会自动触发 , 向内推员工发送包含简历投递成功、通过筛选、通过笔试、通过面试等招聘进展的邮件 。 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苦恼——候选人频繁问询招聘进程 , 有时候会是一种“骚扰” 。
拓展开源渠道、优化内推体验 , 迭代中的第三方平台为内推模式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沃土 , 但随着内推系统越做越完善 , 内推能辐射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大时 , 一些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

内推这件事变味了吗?

一旦投入到内推这件事中 , 所有采访对象的感觉都是 , 时间有些顾不过来了 。
对于员工而言 , 提高内推的成功率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 据王冕讲述 , 最初只和少数几个人沟通简历时还好 , 当他开始自己运营两三个群组之后 , 内推变得不再轻松 。 “每个群不大 , 有一两百个人 , 如果一直看简历 , 性价比不高 , 效率很低 , 平时工作很忙 , 我只有在晚上下班后和周末才来得及处理简历 。 ”
不仅如此 , 这些群组虽然可以帮助王冕更快地收集更多的简历 , 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运营 , 总有人想进群打广告 , 这会影响信息分享的质量 , 但筛选他们又很难 。 ”这种情况下 , 王冕只能人工筛选——遇到一个踢一个 , 这又加大了他做内推的负担 。
大多数做内推的员工都希望可以借助内推赚一些钱 , 很少认为自己能成为陈嘉闽第二 , 毕竟 , 内推熊的经历不可复制 , 靠内推获益赚取的始终是短期利益 。 今年新入职字节跳动的一位员工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我没指望能通过做内推赚大钱 ,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在技术的学习上 , 我新入职 , 工作经验有限 , 越快提高自己 , 未来越有可能升职 , 职级提升带来的收入可比做内推高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