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范仲淹|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文章插图

在北宋仁宗到神宗时期泾渭分明的的政坛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与任何人结党,尤其在熙宁变法时期,他既不受司马光等保守派的欢迎,也不受王安石等变法派的欢迎。但他也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和两面派。除此之外,他还对苏洵、苏轼父子有知遇之恩,在“乌台诗案”中更是对苏轼有救命之恩。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大家苏轼的品格。他就是张方平。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与苏轼父子又有怎样的交往?
范仲淹|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文章插图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张方平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僚家庭,“诸书一览辄通,罕复再阅”,可谓少年天才。虽天纵英才,但他这种求快而不求精的读书法拿来应试明显不可行,所以他连续两次科举失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宋绶和蔡齐在张方平家乡应天府做官,看到他的文章十分优美,便联合举荐他参加当时皇帝让大臣举荐优秀人才的制科,终于在28岁时张方平中茂才异等科,从此进入官场。
范仲淹|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文章插图

张方平十分有政治远见,他第一次暂露头角体现在宋夏战争前的进言中。仁宗朝爆发了西夏的战争,西夏向宋廷送来轻慢的文书,试图挑起战端。张方平主张不要被西夏所欺骗而急于出兵,应当“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他清楚地认识到西夏只是一个小国,现在苦于师出无名,如果宋朝被激怒出兵,那是正合其意。宋朝应当安抚西夏,同时精心备战,西夏国力经不起长时期消耗,到那时再与其作战,必然取胜。但他当时官微言轻,所以进言不受重视,结果大宋贸然出兵,惨遭大败。
范仲淹|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文章插图

而显示张方平崇高政治品格的,是谏止仁宗封赏张贵妃一事。仁宗时,张贵妃独得仁宗宠爱,一日夜里宫中士兵哗变,张贵妃一直陪在皇帝身边。仁宗十分感动,便下令拟诏封赏张贵妃。当时朝中大员夏竦讨好张贵妃,便建议为其上尊号。但是张方平拿汉代冯婕妤的事儿反对给张贵妃加尊号:“汉冯婕妤身当猛兽,不闻有所尊异;且皇后在而尊贵妃,古无是事。”汉元帝带着众嫔妃观看斗兽时,突然一只熊跳出栏杆,众嫔妃吓得纷纷逃跑,只有冯婕妤挡在皇帝前面护驾,卫士趁机杀了熊。冯婕妤这么大功劳,也没听说有什么尊异之礼,再说皇后在,却要尊异一个贵妃,从古至今就没有这么做的。此事便不了了之了。由此可见,张方平直言极谏,不怕触怒皇帝和得宠的贵妃。同时进谏之言有理有据有节,让张贵妃之党有苦说不出。
范仲淹|张方平不是苏轼亲戚,苏轼却为他戴孝3月,只因他对苏轼影响最大
文章插图

张方平生活的年代,是北宋历史上激烈变革的时代,他先后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个阶段。而在这样的时代下,张方平是怎样应对的呢?
张方平也深刻意识到了北宋社会所面临的的危机,在他初入仕途,任昆山县知县时,就写下了十卷《刍荛论》,陈述北宋的社会危机,并且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应对吏制败坏、冗官等问题,他提出的解决方法与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基本类似。私底下,他与范仲淹的关系也很密切。早在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讲学时,张方平就常去听课,对范十分仰慕。范仲淹对这位后辈也多有关注,并一度为其张罗婚事。对于范仲淹的改革,张方平也是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