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道家|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文章插图

从300座位的多功能厅换到到700座位的西区报告厅,6月中旬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荣在上海图书馆主讲“漫谈道家思想”,未开场就自带流量。这不仅在于2000年前道家老子的魅力,也在于杨国荣学术声誉的吸引力——整场讲座,杨国荣用80分钟时间,从容、完整讲完“什么是道”,阐释“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文章插图

《老子》五千言,以“道”为核心,揭示世界本源和存在方式
讲座伊始,杨国荣介绍说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一种是注重严密的逻辑论证、讲究从前提到结论的层层推论,表现为重形式的思想体系。另一种则是重实质的思想体系,它不一定有严格的演绎化层层推论,但这种思想体系总是包含一个“核心观念”,其整体思想都围绕核心观念展开。杨国荣认为道家思想近于后者,属于比较典型的实质体系。《老子》一书的五千言就是围绕“道”这个“核心观念”展开的。
道家|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文章插图

【 道家|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不同版本的《老子》封面
道家所阐释的道,杨国荣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道”被认为是存在之本:整个世界的本源。依照这一理解,万物来源于道,以“道”为根据。其二,“道”又是存在的方式:世界以及人自身都依道而“在”(“道”在词义上本身就含有方式、途径之意)。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常道”即开宗明义,进行了概要的、否定式的描述。这句拗口的话,杨国荣娓娓道来,第一个“道”是老子所要阐述的观念,“可道”之“道”含有“言说”“引导”的意义,这一视域中的“道”是可以言说并合于日常行为规则。“非常道”则可理解为“超出日常语言之域并不同于特定行为规则的存在”。也就是说,作为老子核心观念“道”,与日常所言说的、指引人们行为的“可道之道”不同。
在《老子》第十四章,老子对“常道”之道进行了更具体的描述。相较于可以言说并引导特定行为的“道”而言,老子所理解的道是以不同于感性规定的形态存在的,处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状态,即不能以目去看、不能用耳去听,也不能用身接触。这表明,“道”是超越于我们用感官的方式去把握的存在对象。
道的五个特点:混而未分、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天下母
如果“道”是超出日常语言的存在,不是日常人们所理解的“常道”,那么“道”究竟是怎样存在?杨国荣认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对“道”作了正面的阐述,它包含了五个特点。
“道”处于混而未分的状态,所谓“有物混成”。“混成”意味着“道”没有分化为多样的事物,而是呈现为统一的整体。后来庄子《应帝王》篇关于混沌的寓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混沌没有七窍,为了让混沌能看能听,南海之帝、北海之帝每一天为他凿一个“窍”(感官),“七窍”(七种感官)成而混沌死。这就表明:最本源、最真实的形态是不可分的,在老子那里,“道”就是混而未分的一个整体形态。
道家|杨国荣80分钟漫谈老子之“道”:走向思想的深处
文章插图

没有七窍的混沌(图片来自网络)
“道”是先天地生的。“先后”表现为时间性,“先天地生”表明道是最原初的,存在于天地之先。引申而言,“道”具有超越时间的性质:与天地包含特定的时间性不同,道并不受具有时间性的对象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