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沈阳文化产业新机频现( 二 )


截至去年底,沈河区已引进规模文化企业25家,落地创新型数字产业集群等22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打造五爱南塔地区十大电商直播基地,网络直播交易额达27亿元;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增至22家,入驻创业实体600余家;金融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2.9%。
“十四五”为文化产业育新机
产业基础不断加强、文化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沈阳市健全完善以《关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意见》为主体的“1+N”产业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政策支撑;积极开展国家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工作,落实市文化消费专项补助资金,文化消费潜力逐步释放;集聚“文化+”新动能,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据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沈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2.6%、2.7%和2.7%;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到290户;认定、评选和命名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7家,省级示范园区(基地)12家,市级园区(基地)28家。
然而,文化产业份额不足、市场主体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缺乏、文化衍生品数量不多等短板依然制约着沈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虽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条件,但疫情冲击下传统线下消费型文化产业遭受重大冲击,城市间对文创高端人才、优质重大项目的竞争更趋激烈,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为此,沈阳市制定了《沈阳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按照依托产业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差异竞争、促进集群发展的布局思路,着力培育构建“一轴引领、四带联动、多领域支撑”的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同时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链建设、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文化深度融合促进等重点工程建设,并在体制机制、财政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保障。
沈阳市将大力支持沈阳杂技团、北方联合出版传媒两家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发展,扩大盛京礼物、法库陶瓷创意设计等品牌影响力;以内容创造和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文化+”“互联网+”“文旅+”“创意+”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有效衔接;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3年,沈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到2025年,力争规上文化企业突破500家,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达到100个;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文化产业统计制度进一步规范。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