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落|武王伐纣看似只是一战而定,但双方之前早已经暗战了好几场( 二 )

周部落|武王伐纣看似只是一战而定,但双方之前早已经暗战了好几场
文章插图
姬昌,正是如今的周部落首领,未来的“西伯”,更未来的周文王!而从姬昌开始,周部落才真正有资格作为竞争对手,站在了商王朝的对面,所有“以下克上,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谈论才有意义。顺便说一句,姬昌的大伯二伯也都是厚道人,为了让他爷爷顺利的把王位传给他阿爹,两人不惜离家出走去了当时极为荒芜的“荆”地,一不小心还成为了后世吴国的祖先,也算是求仁得仁,好人有好报,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第二回合,商纣王的反击,文王被囚而姬昌成为周部落的首领之后,正式开启了漫长的“雄起之路”,毕竟作为众多部落中的一个(据说有八百多),和老大商朝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是肉眼可见的巨大。周部落|武王伐纣看似只是一战而定,但双方之前早已经暗战了好几场
文章插图
姬昌非常聪明,他知道要想发展第一重要的就是吸引人才,所以开始不断的招贤纳士,无论从礼数还是待遇上都是一切从优,再加上周部落发展的也是蒸蒸日上,所以一时间群贤毕至。《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伯夷叔齐是当时的名士,其实他们严格来说并不算管理人才,后来甚至还以死相谏周武王不要伐纣,但他们却代表了一种名望,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士大夫读书人之心”,类似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而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这些人都是标准的贤臣,他们在政治,管理,外交,后勤,补给,刑法方面都为周部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重要的人才,无疑还是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关于周文王是如何招揽到这位“太公”的,其实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那种,说的是姜子牙一不用弯钩二不用鱼饵三距离水面还有一段距离去钓鱼,结果鱼没钓到,却吸引了文王这条“真龙”过来。《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文王主动去拜访的吕尚——但其实形式和过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招揽到了这个大才,这就像是后世对于刘备聘请诸葛亮也有“三顾茅庐”和只有一次两种说法一样。也许有朋友问了,当时周文王身边都有那么多人才了,为何还要巴巴的请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来呢?难道别人就无法代替他吗?不错,还真的没人能代替,上面我们说过的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人都是贤臣没错,但却不是“国士”,也不擅长“诡谋”——这就像是后世鲍叔牙对齐桓公所说的那样,大王若只想把国家治理好,本本分分的做个诸侯的话,那用我为相也就够了,但如果想要成就霸业,却非管仲不可。周部落|武王伐纣看似只是一战而定,但双方之前早已经暗战了好几场
文章插图
而散宜生他们这些人和姜子牙的差别也正如鲍叔牙和管仲一样,周部落如果只想自己好好发展,有前者就足够了,但若是想要和老大商王朝扳扳手腕甚至取而代之的话,那非姜太公不可,别说六七十岁,就算八九十岁也一样,为啥叫“国士”呢?就是因为他“无双”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出这么一个,过这村就没这店了。《史记.齐太公世家》: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所以文王请到姜子牙后也非常高兴,当做师傅来对待,而姜太公也没让他失望,在国策,军略,奇计方面给了周部落极大的帮助——这时候部落已经彻底雄起,可以称为周朝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周朝的崛起势必引起了老大商王朝的警觉,纣王就派人把西伯侯抓去关了起来。《史记.周本纪》: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周朝这时候虽然已经有资格作为商王朝的对手,但也仅仅只是“有资格”而已,各方面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更是有着“君臣”大义上的天然劣势,所以周文王只能服从命令,商朝在这一轮暗战中取得了巨大优势,甚至有希望把这个挑战者直接扼杀在萌芽状态。周朝,危矣。第三回合,周武王的试探,第一次召集诸侯这下子周朝上下都急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行,这周文王可是整个周朝的领袖和旗帜,缺了谁都不能缺了他,所以他们急忙商量对策,看怎么营救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