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济南大明湖藕神祠与李清照的风雅因缘( 二 )


廖炳奎,字豸峰,福建顺昌人。拔贡,道光八年(1828)任山东昌乐知县,第二年即被革职。后长期寓居天津。
王大堉,字秋槎,天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其兄王大淮任山东曲阜知县,随兄游居山东。
王鸿,又名王鹄,字子梅,号子梅子,王大淮子,王大堉侄,随父叔居游山东。咸丰九年(1859)任聊城县丞。有《喝月楼诗录》20卷传世
冯询,字子良,广东捕属(今广州)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曾挈家游幕济南,道光十八年(1838)方得授江西永丰知县,为宦江西近30年。有《子良诗存》22卷传世。
道光|济南大明湖藕神祠与李清照的风雅因缘
文章插图

春日藕神祠 周长风摄
上面所说王秋槎还有一首写到藕神祠的诗,即《苍茫独立轩诗集》里的《和廖豸峰以少陵“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句为韵作三泛明湖》诗十首之七:
莲叶何田田,花娇翠盖覆。
红摇笔一枝,绿卷纸几束。
藕祠翳何神,骚客思芳躅。
何当洗俗缘,垂钓闲持竹。
这首诗作于道光十一年(1831),同游者还有陆憩园、汪芸崖、李白楼、王鸿等人,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文士们已知湖畔有祀主不明的藕神祠了。汪芸崖,《续修历城县志》转《苍茫独立轩诗集》作“雪崖”或“云崖”,此据王鸿《喝月楼诗录》。
那么还有没有更早的写到藕神祠的文献呢?或许是有的。浙江山阴人王贤仪自幼年起即客居济南,约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咸丰五年(1855),享年七十以上。他在《辙环杂录》中写道:“陆梁庙在济南北门内,俗称藕神祠,甚隘,扁(匾)曰‘陆梁’,郡志未详,土人亦鲜能道其称名之实。”“陆梁”,作跳跃、嚣张、猖獗、横行无阻解,为形容词、动词。这里似乎应该是人名或神名,所以王贤仪称其“陆梁庙”。“陆梁”于此究竟何意,尚无考。王贤仪文中未提及李清照,或写于道光十四年之前,那时祠中大概还没有李清照的痕迹;符兆伦等人的诗文亦未提“陆梁”,或写于王文之后,那时“陆梁”匾大概已经失去了。《辙环杂录》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根据以上分析,写于道光初年,乃至嘉庆年间,都是有可能的。
令人有些费解的是,符兆纶等移祀李清照,作此好事后,似乎再没有人专就藕神祠写诗作文。其实,符兆伦等人大概并没有真正举行移祀李清照的仪式。他在《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中说“谨诹某月某日”如何如何,就是因为此事还没有发生,哪有具体时间?“移祀”是个打算,写《记》是兴之所至,凭想象而为。符兆伦、王秋槎、廖豸峰诗注、诗序里的“拟以”“议奉”“拟祀”可作佐证。符兆纶等当时也有可能为李清照立了个木牌位,并没有塑像。木牌位无人看管,很快就丢了,藕神祠又是原样。请李清照当藕神,只不过是几个文人的一场游戏。
至于《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文末说,将此记“勒诸石”,更不能当真,比举行仪式的可能性还低,后来从没有诗文说及此碑。制碑费钱耗时,绝非易事。符兆伦以及记里提到的廖豸峰、王秋槎、王鸿当时都无官职,客居济南,欲做此事也是有心无力,塑像那就更不容易了。
不过,藕神祠祀主为李清照,这事后来还是有士人笔下涉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钱枱为浙江老乡邵元瀚《灌花词》作序,二人同在济南为候补官员,并都参与过《山东通志》的重修。序中有“藕神仿佛,低徊于柳絮泉边”句。相传李清照故居在济南柳絮泉畔。但这也不能肯定钱枱看见过藕神祠里有李清照的牌位之类。他或许是从《历下咏怀古迹诗钞》以及前辈诗文中,得知李清照被奉为藕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