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 。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3. 小学如何写观后感,听后感,看后感,读后感 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 。
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 。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 。
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 。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 。
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 。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 。
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 。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 。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 。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