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张依萌|外国人是怎么研究长城的

外国人是怎么研究长城的
张依萌
公元1908年 , 山海关 。
这一年 , 中国最大的新闻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 。 与长城有关的最大的新闻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的贯通 。 但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是 , 一个名叫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 , 1865-1925)的美国人在同一年踏上了前无古人的长城之旅 。
他于当年6月1日从山海关出发 , 沿着明长城一路向西行进81天 , 行程超过4000千米 , 在8月21日到达了嘉峪关 , 成为有记载的第一个系统考察长城的人 。 一路上 , 威廉用笔、打字机和相机记录下了各地风土人情和一批珍贵的长城影像 。 他用中英双语记录了所到之处的每个地名和大量从当地百姓口中听到的中国谚语 。
第二年春天 , 他带着这些珍贵的资料回到美国 , 并应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的邀请作客白宫 , 向美国政要分享中国之行的收获 。 同年11月 , 他的长城研究专著《中国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 , 成为整个20世纪内容最丰富 , 记录最全面 , 研究最细致的长城专著之一 。
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 1865—1925) , 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 有记载的第一个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的人 。
1908年威廉盖洛拍摄的“壮美的长城关隘”
我们肯定和感谢盖洛先生为长城做出的贡献 , 但同时也感到遗憾 , 中国长城研究“第一人”竟然是一个美国人 。 在盖洛的时代 , 大多数中国人对长城的认识与马戛尔尼使团到访时没有太大变化 , 仍然只是把它看作无用的废墟 。
与国人的冷漠与不屑正相反 , 在海外 , 最晚从16世纪以来就有无数探险家、政治家、思想家对这座神秘的东方大墙充满了好奇 。 历史进入20世纪 , 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研究长城的队伍 , 开始了目的更加纯粹 , 也更加严谨的学术考证 。 他们围绕长城的性质、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 , 纷纷做出解读 , 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理论和研究范式 。 但总的来说 , 直到改革开放之前 , 西方世界 , 尤其是美国的学者几乎垄断了对长城的解释权 。
启蒙运动中的狂热幻想和晚清中国虚弱的现实之间巨大的差异深深刺激了西方社会 , 以美国历史学家艾伯特·布什内尔·哈特(Albert Bushnell Hart)和地理学家费雷德里克·G·克拉普(Frederick G. Clapp)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开始反思 , 倾向于认为长城是落后、消极和无用的军事工程 。 实际上 ,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在18世纪就已经持有相似的观点 。
中国在我们基督纪元之前两百年 , 就建筑了长城 , 但是它并没有挡住鞑靼人的入侵 。 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 , 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 。 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 , 而不是卓越才智 。
——伏尔泰
美国历史学家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发现秦汉长城并非修建在农耕区域的边界 , 而是建在草原上 。 他还发现长城的修建往往在中原王朝驱逐北方民族之后 , 并且伴随着新郡县的设置 。 由此 , 他认为长城的修建“怀着军事进攻和领土扩张的意图” 。
美国汉学家林蔚(Arthur Waldron)从政治史的角度解读了长城的修建过程 , 认为长城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 无论是历代修建还是当代保护 , 都是政治与社会观念的产物 。
【长城|张依萌|外国人是怎么研究长城的】当哈特等人试图从中原王朝的视角解释长城的时候 , 也有一批西方学者开始用更客观的视角来理解它 。 美国汉学家拉铁摩尔第一次指出长城不仅是自然地理界线 , 也是定居农业和草原游牧两种经济形态和文化的界线 。 他认为长城修建的原因是通过建立固定的界线来有效控制边疆地区 , 但也认为长城因修建在游牧混合的过渡地带 , 长城无法隔绝内外 , 这个所谓的“长城地带”也并不能形成稳定的边界 。 他进一步指出 , 长城地带不仅是汉族的边疆 , 并且在过去曾经是 , 在未来也将继续成为亚洲内陆的地缘政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