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白堤 , 通常有两个入口 , 一个是从断桥进入 , 另一个是从西泠桥 , 绕孤山 , 过放鹤亭、文澜阁与平湖秋月 。 白堤不长 , 顶多一千米 , 但集中了西湖的人文精华 。
断桥上的许仙与白娘子 , 我就不多讲 , 再说一千年 , 也是荡气回肠 。 但来桥上寻找爱情故事的人 , 却摩肩接踵 。 断桥的四季 , 写满了西湖的沧桑与柔情 。 单一个断桥残雪 , 就引来无穷的遐想 , 但凡冬天 , 杭州一飘雪 , 断桥上永远人头攒动 , 想象中的断桥残雪似乎总难寻觅 , 是太多的脚步远道而至 , 踩得断桥不堪重负 。
白堤之名 , 盖因白居易而生 , 事实上 , 在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之前 , 白堤就早已存在 , 那时的白堤 , 叫白沙堤 ,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是一个证明 。 不过 , 白居易在杭州主政三年 , 留传后世的 , 和苏轼一样 , 除了诗 , 就是堤 。 只不过 , 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 , 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白堤 , 而是在钱塘门外 。 据传 , 白居易就任杭州刺史后发现 , 一遇雨季 , 西湖就闹水灾 , 遇旱则农田干涸 , 粮食歉收 , 有时甚至颗粒无收 。
【|终南|白堤一千年】于是 , 白居易微服私访 , 到钱塘、仁和、盐官一带查访 。 终于弄明白当地各县连年干旱的原因 , 除了雨水少以外 , 主要原因还是湖堤失修 , 蓄水量小 , 加上管理不当 , 又放任豪强占湖为田 , 或者盗取湖水 , 纵有千顷良田 , 却得不到有效灌溉 。 摸清这些情况后 , 白居易决定在钱塘门外 , 修筑一条护湖堤 , 以积蓄西湖之水 。 这项水利工程在白居易任职杭州的第三年 , 终于动工了 。 完工以后的大堤 , 从钱塘门石函起 , 余杭止 。 这条大堤把西湖一分为二 , 堤的西边为上湖 , 也就是今天的西湖 , 东边为下湖 , 现在已成为市区的一部分 。 而湖水尽量贮蓄在上湖 , 以保证杭州以东及以北千顷良田的灌溉 。
堤筑好后两个月 , 白居易离任 。 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 , 详细记载了堤的功用 , 以及蓄水、放水和保堤岸的方法 。 千年之后 , 在杭州圣塘路口的水坝亭子 , 还立着这篇《钱塘湖石记》 。 可以说 , 这篇重要的西湖水利文件 , 和白居易写杭州的诗章一样千古流芳 。
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 , 67岁那年 , 他写下千古名篇《忆江南》:
江南忆 , 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 , 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终于没有重返杭州 , 但杭州百姓却记得他 。 虽然钱塘门外的那条大堤已被日月吞噬 , 但湖中的白沙堤 , 却历经风霜依旧 , 人们称它为白公堤 , 久而久之 , 简称白堤 。
白堤的每一株柳树 , 每一树桃花 , 都是春天西湖最美的诗行 。 如果从北山街眺望 , 烟柳画桥中的白堤 , 仿佛一条玉带在湖上飘逸 , 一头连着城区 , 另一头 , 则系着孤山 。
孤山的文澜阁 , 在白堤的尽头 , 称得上是杭州文化的重要地标 , 阁内所藏《四库全书》 , 则更是镇馆之宝 。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 成书于清乾隆时期 , 总共七套 , 分别存放在“南北七阁” , 杭州文澜阁就是其中之一 。 清末太平军北上 , 南方三阁中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 , 均阁毁书亡 , 文澜阁亦倒塌 , 书本散落民间 。 后经杭州藏书家丁申丁丙两兄弟抢救、整理和补抄 , 才得以存世 。
事实上 , 丁丙除了是一位出色的藏书家 , 还是一位优秀的实业家 。 他与湖州儒商庞元济在杭州城北创办杭州世经缫丝厂 , 并于1896年8月15日正式开始生产“西泠桥”牌丝绸 。 由于工厂首用自备发电机 , 为工厂提供动力和照明 , 这一天 , 也成为浙江电力工业的创始日 。 120年以后的一个黄昏 , 我来到当年世经缫丝厂旧址 , 一个叫做如意里的弄堂里寻找浙江电力工业的历史碎片 , 只看到一座黑色的碑和一盏昏暗的灯 , 碑上的文字与灯光 , 照耀着1896年的那个夏天的夜晚 , 无边的黑暗中 , 杭州城的上空 , 突然有了光的映衬 , 显得格外好看 。
- 湖南|95后山东姑娘,大学毕业跑到终南山隐居,嫁给45岁丈夫做丁克夫妻
- |关于终南山的想象与现实
- 腊梅|终南|一枝清供
- 金轮法王|解析终南山之战:金轮法王被杨过按在地上打,他是真的实力不济吗?
- |梵天寺经幢-浸于人间烟火一千年
- 李醉|李醉:凤鸣终南,静心读山
- |2012年四川出土了一具有一千年古棺的棺材。
- |终南|阎先生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