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此“白酒”早就不是李白武松所喝的彼“白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 , 长安市上酒家眠 。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这样夸赞李白的酒量 。 按当时的计量单位 , 李白的“斗酒”最少折合成今天的四斤 , 这酒量确实让人惊叹 。 但事实上 , 因为古代酿酒技术的限制 , 李白当年所喝酒的酒精含量并不高 , 正是一种低度白酒 。
|文化之窗|此“白酒”早就不是李白武松所喝的彼“白酒”
本文图片

这样的桥段在武松身上一样适用 。 武松能喝20多碗白酒 , 但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白酒” 。 现在的白酒 , 无论是浓香、酱香、清香、芝麻香或其他香型 , 本质上是蒸馏酒 , 相比以前的酿造发酵酒 , 多了一道蒸馏工序 , 正是这重大的技术突破 , 对酒体的色泽、口感以及度数进行了全面提升 , 此“白酒”早就不是李白武松所喝的彼“白酒”了 。
但这里就有了一个公案:蒸馏酒技术 , 是我们自己发明的还是舶来品?一种主流观点认为 , 蒸馏酒是元代蒙古人从阿拉伯地区引进来的 。
那白酒真的是舶来的吗?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山东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孙金荣看来 , 这实在有些轻率 。
孙金荣说 , 对于蒸馏酒出现的时间 , 学者意见不同 , 不过大都认为出现得较晚 , 至早在宋代 。 除此之外 , 元代的《饮膳正要》、清代的《滇海虞衡志》《饮食辩录》等文献均对元代烧酒的流行有确切记载 。
其实 , 我国蒸馏酒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隋唐时期可能已经出现 , 但不普遍 。 经过北宋的普 , 蒸馏酒开始在南北方逐步推广;到南宋时期 , 蒸馏酒的生产已经十分普遍 , 即使在乡村边城 , 也掌握了一般的蒸馏酒生产工艺 。 因此 , 将蒸馏酒出现的年代确定在宋代比较合理 , 也最为可靠 。
那在蒸馏酒问世之前 , 咱们国家有没有高度白酒?这得先梳理一下我国酿酒的历史 , 在其中探讨答案 。 酿酒基本与种植生产同步 , 早在夏朝即有“夏桀嗜酒”的传说 。 在甲骨文的研究中 , 考古学家也找到了“酒”字初文 。 据说殷朝人特别喜欢喝酒 , 纣王就曾“以酒为池 , 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 《尚书》中的《酒诰》 , 就是周公姬旦告诫殷的遗民要以纣为鉴 , 不要沉湎于酒的 。 现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极多 , 说明当时饮酒之风的确很盛 。 其实喝酒并不是殷人独有的嗜好 。 在《诗经》里就有很多地方提到酒:“为此春酒 , 以介眉寿”“我有旨酒 , 以燕乐嘉宾之心 。 ”
酒被汉人称为“天之美禄” ,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 皆以饮酒为乐 , 正如王粲《酒赋》载“酒流犹多 , 群庶崇饮 , 日富月奢”等情境 。 在《凤鸟、羽人、宴乐画像》中 , 主人席地而坐 , 面置一尊像与一多子奁 , 奁内盛放大小耳杯数个 。 主人正自斟自饮 , 其右为一执便面的拜谒者 , 左立一执便面的侍从 , 他们两侧有倒立、跳丸、踏鼓、抚琴、吹排箫等诸多表演者 。 此笙歌燕舞之景虽只为趋奉墓主一人 , 但庭前乐舞百戏比宴客场面还要奢华 , 如此恣意的酒人酒事 , 在汉画像砖、石图像中屡见不鲜 。
当然 ,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喝酒情况 , 更是数不胜数: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 表示还能再喝;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 , 每天喝一斗酒;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 , 喝了好几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
但上述这些酒 , 还停留在发酵酒阶段 , 酒并不是烈性的 。 其工艺大致是: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 , 成酒的过程很短 。 “春秫作美酒 , 酒熟吾自斟 。 ”“莫辞酒味薄 , 黍地无人耕 。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这些诗句 , 不但点明了造酒的原料 , 还说明酒是诗人或农民自酿自饮的 , 度数自然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