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如何在十秒钟之内让西方人理解“太极”?

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往来 , 但是跨文化的误读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厘清 。 在新东方旗下“东方甄选”直播间位列图书品类销量第一名的《许渊冲:美得窒息的唐诗宋词诗经》中 , 就有许多典型案例 。 在翻译界泰斗许渊冲看来 , 中国的诗歌借景抒情 , 言不尽意 , 无法对等翻译 。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 人们直译为:我看到窗前有明月光 , 想知道这是否地上的霜 。 我抬起头看到山上的月亮 , 低下头便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 外国人不能理解满月和团圆间的关系 , 又怎么能理解看到了月亮就想到了故乡呢?许渊冲翻译时 , 为了传递“言外之意” , 把“床前明月光”翻译为“床前月光如水” , 把“低头思故乡”翻译为“我沉浸在乡愁中” 。
|新民艺评|如何在十秒钟之内让西方人理解“太极”?
本文图片

如许渊冲这般能以类比的方式 , 将跨文化语境解释得如此清晰者并不多 。 一则身处某一文化范畴内的个人 , 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 。 比如现在的中国人大多都能看懂会念“太极”二字 , 但如何用母语将概念解释说明得较为完整确切 , 恐怕也得颇费一番口舌 。 二则是类比的方法无法做到意义的全部匹配 。 当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独有的概念需要翻译解读的时候 , 任何作为类比对象的西方文化或者生活中的事物都只可能在部分意义上可比 。 再以“太极”为例 , 如何能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一个可以类比的概念 , 深入浅出地在10秒钟之内让对方明白?“黑”与“白”、“晨”与“昏”……都词不尽然 , 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
|新民艺评|如何在十秒钟之内让西方人理解“太极”?
本文图片

记忆深刻的是上海美术馆引入亨利·摩尔雕塑展时 , 一位国内艺术家提出 , 看到亨利·摩尔的雕塑中对孔洞的处理让他联想到中国画里虚与实的关系 , 如同中国的太极 , 以此赞赏那些孔洞形态的优美 。 当时随行的翻译虽然比较忠实地在进行语言转译之外附加解释了太极、阴阳、虚实等中国文化的独特概念 , 但是明显感觉在场的外国客人有点懵圈 。 此时中方陪同人员看出了外国友人的疑惑 , 向翻译者建议用建筑的概念再解释一下何谓太极、阴阳、虚实等 , 比如建筑的外部可以视作阳 , 而内部则相对应地视作阴;从建筑的外部可以感知体积 , 在建筑内部可以获得空间感;优秀的建筑不仅仅从外部看起来是让人感受到美的 , 当人们走入建筑内部的时候 , 同样也能体会因为空间优美带来的愉悦 。 说到兴起 , 还把中国江南园林和欧洲的庄园作了简单类比 , 来阐述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 。 通过这样的补充解释之后 , 跨文化交流的外国客人似乎能够了解艺术家为何赞美雕塑上的孔洞 , 也初步了解了中国文化里的太极、阴阳、虚实这些概念 。 这样的交流深度 , 使我觉得跨文化的艺术交流有时候虽然很难 , 但是找到合适的参照物 , 运用“信达雅”的翻译语言可以很有成效 。 但是随着自己参与的艺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 , 越来越不确定当时的解释和沟通能否真的让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外访客形成比较确切的理解 , 他们会不会简单地把建筑物外部代表的“阳”当作太极所谓的“阳” , 以至于把物品的外部和“阳”等同起来?而阴阳、虚实是否能够解释太极的全部内涵?
|新民艺评|如何在十秒钟之内让西方人理解“太极”?
本文图片

身处东西方之间的人们各有各习以为常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传统文化等 。 今年 , 上海博物馆展出《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 , 我特别关注展览名称中“虎年”的英语翻译回归了传统 , 译为“the Year of the Tiger” , 和去年春节之际举办牛年迎春展览时“牛年”译作“Niu Year”的时髦译法大异其趣 。 两种译法高下不容易评判 , 但是从“Niu Year”避开了传统译法中译作“牛”的“Ox” , 可以成为支持其改变译法的理由 。 “Ox”在英语里本是“阉割的公牛”的含义 , 与中文里生肖牛包含的勤劳、朴实、有力量这些寓意实在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 这样的跨文化误读的勘误可能仍旧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