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群|时间来证明,这位“建筑女魔头”的设计不是消费主义的昙花一现( 二 )


【 建筑群|时间来证明,这位“建筑女魔头”的设计不是消费主义的昙花一现】“上海天会”建筑群有着和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相似的美学意趣。那里过去是水网密布的城郊,随着城区的扩张和开发,新兴的经济园区毗邻交通枢纽,成了上海的西面门户。虽是商业综合体的项目,这个原属于soho中国的建筑,融合着扎哈对现实的提炼、强烈风格化的个人表达和对城市空间的新的想象。
建筑群|时间来证明,这位“建筑女魔头”的设计不是消费主义的昙花一现
文章插图

扎哈设计的东京新国立竞技场概念图
扎哈被频繁引为谈资的是她在设计中不屑于考虑当地环境,尤其是因东京新国立竞技场而起的风波。2012年,她提交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设计方案在盲选中胜出,整个设计的流线外型像变形的棒球帽,又似飞船,很有未来感。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一度以为,“这个体育场会成为未来一个世纪的世界体育的圣地。”没想到诸多日本建筑师带头抗议且发起民间抵制这个设计,理由是造价昂贵,并且“造型怪异,侵犯了附近的明治神宫。”结果日本官方违约,废弃扎哈的中标方案,重新招标。接二连三的风波中,扎哈从前的一句“霸道”宣言又一次被局外人津津乐道:“如果周围是垃圾,要和垃圾融合么?”
这显然是一句带着情绪色彩的气话,是遭到挑衅的设计师同样挑衅的回击。事实上,正像
黄元炤在捍卫扎哈时总结过的:她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中注入了对环境的感受和理解。“上海天会”是个明确的例证。虹桥火车站的车次繁忙,客流穿梭,从火车站通往城市各个方向的高架桥上车河川流不息——是这些钢筋水泥中奔涌的“河流”,是普通人的生机勃勃的流动,给予当代生活无限的动能。扎哈显然敏锐地捕捉到这番意象。“上海天会”的外观是朝着不同方向飞驰的动车车头,4座平行的细长楼群线条简洁利落,富有动感。楼宇之间由错落的金属桥连接,形成网格结构空间和私密的庭院。蜿蜒的连桥不仅提供了功能层面的便利和灵活,也让整个建筑群的风貌宛如中国传统草书,有纵任奔逸的潇洒。
建筑群|时间来证明,这位“建筑女魔头”的设计不是消费主义的昙花一现
文章插图

扎哈与soho中国的几度合作,出发点是实用主义的,为了制造住宅、办公和商业配套多合一的综合体,让众多的城市新移民得到“生活-工作-娱乐”一体化的便利。“上海天会”的初衷并不像广州大剧院或罗马国立当代艺术馆,既是公共文化场所,又是奖项傍身的、强势的景观建筑。当异乡人从西面门户进入上海时,对这里的憧憬和想象往往是黄浦江畔陆家嘴的天际线、桐荫深处的小洋楼和弄堂蜿蜒的石库门。扎哈的设计,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精神气质,都远离上海的固有风貌。但生活的岩层错综,时代步履不停,一座城市可以拥有新旧平行、交叠的侧面,“且破且立”和“融合”是可以同时在场的,重要的是“对立”和“融合”互通的生命力。也许设计师本人生前都没想到,不属于她的野心之作的一处商业综合体,在时间的细水长流中,得到众多普通人的认同,他们拍下它在晴空下、风雨中和霞光里的样子,频繁在社交网络上感慨“很美”。普罗大众“所见即所得”的美,是时尚又肤浅的吗?这不见得,倒不如说,扎哈在设计中注入的张扬的活力,才是在她辞世多年后仍管用的“硬通货”。

作者:柳青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