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手稿:朱自清对新文学“进行时”思考( 三 )


“这个B稿并非一时一地写成 , 而是在长期的授课、阅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的凝结积淀起来的 , 是一个生成意义上的手稿 。 ”徐强说 。
“最后 , C稿是在A稿基础上的完善 , 它的框架更接近于B稿 。 C稿有一个特点 , 它改成了多层论述 , 结构趋向于复杂严整 , 所以C稿是一个完全多层论述结构的提纲 。 ”
长期以来 , 人们都是通过《朱自清全集》所收的整理本来认识朱自清的《纲要》 。 徐强认为 , 手稿的发现 , 呈示了这部著作的早期样态 , 还原了朱先生撰写讲稿的生动过程 , 提供了全集本中阙如的大量原始资料 。
手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手稿:朱自清对新文学“进行时”思考
文章图片

手稿中有很多删改、增补的痕迹
独到学术眼光还原当时语境
“看了手稿以后 , 我非常佩服朱先生独到的学术眼光 。 ”张伟强调 , “今天我们认为经典的新文学作品 , 比如胡适的《尝试集》 , 鲁迅的《呐喊》《彷徨》 , 郁达夫、沈从文的小说 , 郭沫若、徐志摩的诗歌等 , 很多耳熟能详的杂志 , 像《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季刊》《晨报副刊》 , 朱先生当年就在讲 , 我们今天还在讲 , 仍然不能跳脱朱先生的范围 。 ”
也有一些当年朱自清认为重要的内容 , 如今已经不再出现在主流文学史的叙述之中 。 例如朱自清讲到周全平、金满城等等 , 这些名字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了解 。 “朱自清在第一个十年认为重要的东西 , 经过时代的沉淀以后 , 我们今天可以不讲了 , 这就是语境的问题 。 也就是说 , 当年的情况发展到现在起变化了 。 ” 张伟说 。
张伟发现《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戏剧部分居然收录了《葡萄仙子》 。 《葡萄仙子》是黎锦晖当年编写的儿童歌舞剧 , 是用来推广国语的流行歌曲 , “恐怕现在专门研究戏剧的人也未必知道《葡萄仙子》这部剧 , 但朱先生就收录了它 , 可见这部手稿能让我们回到当时的语境 , 挖掘被掩埋在历史深处的作品 。 ”
复旦大学的杨新宇教授也发现了手稿中的许多闪光点:“手稿里面有笔名‘蜂子’所写的‘民间写真’ , 包含《赵老伯出口》《街长》两首 。 ‘民间写真’是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一个栏目 , 多使用口头语 , 现在我们的诗歌史上一般不提 。 但是朱自清对这位无名诗人的诗的重视 , 可见他重视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 ”“另外 , 朱先生对于赓虞的诗持保留态度 , 又特别推崇孙大雨的《纽约城》 , 这些观点基本都为我们现在所接受 。 ”
朱自清所讲的课程 , 现在属于现代文学史的内容 , 但在他所处的语境和时代下 , 就是当代文学 。 张伟认为 , 认识到这一点 , 就更能认识到这部手稿的价值 , “朱自清在课上讲到的那些人当时绝大多数都还健在 , 有很多人还在不断进行新的创作 。 在上课时 , 他还在不停地看当时发表的新作品 , 很多东西还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 , 比我们现在看单行本要困难得多 。 可以说 , 朱自清对于《纲要》的思考是一个进行时 , 我们能够据此探索朱自清的心路历程 。 ”
由于在创作时 , 《纲要》中提到的大多数人都还健在 , 因此手稿中也保存了一些对于时人的评价 。 徐强认为:“这个手稿很多对时人的批评 , 是我们在全集本里看不到的 。 比如讲到郭沫若的诗 , 朱自清称为‘不紧凑 , 一刀刀零星割下 , 不雅正 , 粗俗 , 女神运用国语不驯熟’ , 全是负面意见 。 当然 , 这部分也可能是朱先生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言的记录 。 ”根据当时人的回忆 , 朱自清的确有把学生的评价记在讲稿上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