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怎么发愤写史记( 七 )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
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
《史记》是一部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 。
他还亲自采访,进行 。
9.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司马迁是因为父亲司马谈临终之时对司马迁说“把我没有完成的事业完成” 。
因此司马迁出访名山,收集资料,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是一想到《史记》没有完成,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