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不同时代的正义:为何不提倡忠义和侠义?免证特权为何被法律采纳

我们知道,“仁”与“义”两个方面都是人们所竞相追逐的东西,“仁爱”和“义气”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过程中是占有着很重的分量的。

人性|不同时代的正义:为何不提倡忠义和侠义?免证特权为何被法律采纳
文章插图

简单来讲,“仁”所蕴含的意思是对一个人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能不能去关爱其他的人,能不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好的贡献和环境,而“义”讲究的则是爱的程度和合理性,就是说一个人值不值得去爱?应不应该去爱?又要给他什么程度上的爱?
两个方面相对比起来,“仁”的标准是模糊化的,尤其是在儒家所讲究的“仁爱”当中,这更像是一种对于生存环境的憧憬,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友爱,也就是说,“仁爱’其实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但“义”相对来讲其实是一种标准,是行为上的一种准则,既然是该不该的问题?那么,该与不该就一定会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的不同,必定会导致在一件事情中的执行结果不同,甚至于对于正义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都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一个人履行了“义”的标准并不代表着这个人是对的,更不代表他所做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在履行“义”的准则的时候,需要理性的反思、清理和界定,因为“义”字的大旗是很难真正掌握的,当这种标准的要求过分地偏激和强烈时,“义”的含义也就会发生曲解,准则也就会变得畸形。

人性|不同时代的正义:为何不提倡忠义和侠义?免证特权为何被法律采纳
文章插图

就比如说,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的行为,或者说,那些给她施加压力的人的行为,在当时那个时代看来符合那时的道德标准,但是讽刺的是,祥林嫂也正是被这些所谓的道德标准所杀害的。
所以,有的时候,讲究“义”就必须要格外小心,慎之又慎,一旦过分强调,就会造成很恐怖的结果。也就是说,义无反顾,有的时候并非都是正确的,它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需要用现实去进行界定。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够对“义”进行反思、清理和界定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到底要如何去履行“义”的行为标准。
首先,我们必须要把“义”这个概念弄清楚,并且要将它锁定在正义的范畴当中。实际上,在战国时代的孟子,他所讲究的就是一种正义,所谓:义,人之正路也。
而我们现在的人需要抽象继承的也正是“正义”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所定义的“义”最好在正义的范畴当中,因为“义”其实分为好多种,有正义,有忠义,有侠义,而相比于正义,忠义和侠义在当下的时代里最好就不要提倡,原因是什么呢?

人性|不同时代的正义:为何不提倡忠义和侠义?免证特权为何被法律采纳
文章插图

因为这两个概念并非都是褒义的,在讲究忠义的时候,往往容易不问是非,在讲究侠义的时候也往往不守法治,而这两种情况在现实社会当中是必须要避免的。
比如说,侠义,所谓侠,在某些情况下是不把王法放在眼里的,他们更多的会组织和使用非政府武装力量,在法外施法,甚至很多时候以暴制暴。
举个例子,在《水浒传》中的一些描述,就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也有伤及无辜的现象,又或者武松血溅鸳鸯楼,也是害了不少无辜的人的性命,这就不全是侠义,不全是正当的行为,至少在我们现代人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待时,他们的很多行为并不能称之为正确,虽然事出有因,但是反应过激则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危害。
再说忠义,《水浒传》的后半段,宋江带领梁山的各路英雄好汉全体接受朝廷的招安,在这个时候,他们确实履行了忠的原则,但是,在这“忠”当中却并没有“义”的存在,或者说,这时候的“义”已经与“忠”合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