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华|文物医院里的神医妙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 三 )


杨泽华|文物医院里的神医妙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
文章插图

杨泽华在向徒弟们传授字画修复中“全色”工序的要点。李韵摄/光明图片
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双翼齐飞
其实,在文物医院里,还有一批像杨泽华和吕团结这样的传统技艺传承者。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向采访人员介绍,故宫的文物修复有悠久的历史,修复类别包括建筑、书画、金属、钟表、陶瓷、木器、漆器、镶嵌、纺织品等,并拥有“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传统漆器修复技艺”“传统木器制作及修复技艺”“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3项北京市级非遗。
故宫博物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注重传统技艺人才队伍的培养。比如,1954年吴仲超院长刚刚履新,就通过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连续从全国各地大批调进各类传统手工技艺顶尖人才,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传承人。经过数十年的工作、培养,故宫博物院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整齐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梯队。
比如,“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除了杨泽华,徐建华、单嘉玖、张旭光、周海宽也是传承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除了吕团结,还有王有亮、恽小刚;“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的郭文林、祖莪,以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的李永革、“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王津等,也都是各自项目的传承人。正是这些文物医院中的神医妙手,为故宫博物院及国内很多兄弟博物馆修复了大批国宝级文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技艺助力,又成了故宫博物院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赵国英表示,在文物科技保护方面,故宫拥有目前全国体量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团队,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无损分析与价值挖掘、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人员、设备等条件,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
走出文物医院,几个年轻人小声说笑着迎面走来。定睛,不就是修复工作室里那些穿着白大褂、神情专注的徒弟们嘛。脱去白大褂的他们,时尚靓丽、活力四射。这些年轻的面孔,既传统又现代,他们左手掌握传统技艺,右手触摸现代科技,传统与现代在他们身上自然链接。他们就是未来的神医妙手,他们代表着神医妙手的未来!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王蔚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