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二 )


从科学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说 , 《几何原本》在中国的翻译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 因此 , 从整理和流传角度就可以看见 , 《几何原本》是被收入后世数学类丛书或者丛书中的数学编最多的作品之一 。
但1610年徐光启敬佩、喜爱的好朋友利玛窦就去世了 , 甚至因此连《几何原本》都来不及译完(《几何原本》没译完的原因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 此为一种) 。 人生非金石啊 , 古人在时间这方面的感受一定是更强烈的 。
徐光启年老了 , 他相见恨晚的朋友离开了 , 他的书没有译完 。 译书的工作非常艰难 , 很难有机会再次凑集起那么一屋子优秀的中外学者 , 但中西文化之间巨大的阻隔依旧像愚公门前的山一样巍峨高大 。
我无法想象徐光启想过什么 , 只看见他继续这一事业 , 比如和熊三拔翻译了《泰西水法》 。 直到200年后的1857年 , 带着遗憾的《几何原本》才等到了李善兰与英国人伟烈亚力 。
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本文图片

《泰西水法》
但《几何原本》需要等的不仅仅是译完它的人 。 这是一部生来无知己的著作 。 徐光启在《跋几何原本》里写道:“绩成大业 , 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 。 ”他没能翻译完《几何原本》 , 同样也没能看它在轻视科学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被接受 。
朱维铮老师说他最欣赏的徐光启言论是:一是徐光启向利玛窦请求合译《几何原本》时 , 利玛窦因为难度太大而劝他放弃 , 他回答 , “一物不知 , 儒者之耻”;二是传统的庙堂“儒学”质疑几何对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益时 , 徐光启说 , “不用为用 , 众用所基” 。
他甚至知道《几何原本》在自己在世时是不能被普遍接受的 , 但他写了更多相关作品(《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 。
在这里 , 科学精神未必不比人文精神动人 , 徐光启在循环史观统治的旧中国相信人类文明的前进性 , 他把启蒙和希望的火种留给了遥远的后世 。
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本文图片

徐光启手迹
二、士大夫之殇:《徐氏庖言》、“红衣大炮”、《崇祯历书》
《徐氏庖言》是徐光启的军事著作 。 因为他以一介书生言战场之事 , 自认为越俎代庖 , 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 徐光启为何要越俎代庖呢?因为他在世时 , 战火频仍 , 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 。 徐光启是进士 , 是儒家士大夫 , 他对国家的忧心如焚是不需要别的理由的 。
《徐氏庖言》同样命运多舛 , 因为反清性质在清初被禁毁后 , 国内已无收藏 , 幸好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明刻本《徐氏庖言》孤本 , 徐光启后代徐宗泽将原书拍摄后回归 , 于1933年据影印件排印 , 第一次正式在中国出版发行 。
很少被提及的是 , 击伤努尔哈赤并最终要了他的性命、帮助袁崇焕赢得宁远大捷的“红衣大炮”(原名轰夷大炮)是徐光启的手笔 。 他曾经特意派人去澳门进口西洋大炮 , 以他钻研科学的热情潜心研究 , 并培养了炮火专家、明末名将孙元化 。
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本文图片

红衣大炮
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和朋友 , 因为他的影响加入天主教 , 也是他用大炮卫国的军事思想的实践者 。
在徐光启年过古稀、位极人臣之时 , 这位他的爱徒和爱国将领被刚愎多疑的崇祯皇帝杀死(有野史说传教士汤若望曾化妆成狱卒为临刑前的孙元化祈祷 , 这个故事也十分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