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四 )


直到民国时期 , 基督教还因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尖锐对立而遭到中国人的排斥 , 很难想象徐光启是怎样被累积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养育 , 却敞开心胸接受西方文化的 。
我只能猜测 , 他是热爱科学的性子 , 这种人热爱求索和创新 , 像没有污点的玻璃窗一样开明 。 他无私地帮助他的传教士朋友们 , 同时全力向中国人宣传西方宗教、科技等的事迹 , 自不必多言 。
说起传教士 , 大概是被徐光启《辩学章疏》等作品感染了 , 我觉得他们非常伟大 。 这些传教士都是当时他们祖国最杰出的人才 , 可他们仅仅为了信仰(这么非物质的东西!)历经千难万险、跨越万里、付出惨痛代价(路上死了好多人)来到中国 , 只为了传教 。 他们大量地客死异乡 , 大量的生命也浪费在极其不便捷的交通上(这种时间和风险与《西游记》的旅途也差不多了吧?) 。
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本文图片

《辩学章疏》拓片
他们无偿地为明清的中国带来了书籍、器械、知识 。 比如利玛窦死后 , 其他传教士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地继承他在中国的传教方法和事业;比如在罗马教会捐助和自己的努力下 , 汤若望居然远涉重洋为中国带来了传说中的“七千部西书” , 而这些书居然没有被翻译几本 , 就散佚和沉寂了 , 真是令人痛心万分 。
徐光启为了国家拳拳终生的精神与这异曲同工 。 徐光启的信仰、传教士的信仰 , 都非常动人 。
五、文献学之眼
以前没有成为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的时候 , 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一个古人 。 因为不清楚资料的来源 , 只能看一些今人写的也不知道出处的科普 , 感觉自己与真实的历史存在了很大的隔膜 。 但现在我有这项技能了 , 这项大作业也真的让我全方位地了解了徐光启 。
我没想到枯燥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确实更能让人贴近历史和人物 。 我原先以为 , 阅读传记或者其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了解方式 , 但花了大量时间考证著作版本 , 搜集论文研究之后 , 我发现我也对徐光启的一切非常了解了 , 而且特别地全面 , 因为很多犄角旮旯里的资料会提供细微而真实的细节 。
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
本文图片

《徐光启》邮票
我觉得文献资料的重要作用是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历史和它的被接受(不是直接看传记、看内容的视角) , 而且这个视角非常清晰 , 既宏观又琐碎 。 特别是这种如同史海拾贝的琐碎是阅读被规整好的资料所不能得到的 , 真的可以关注到没人提及的资料 。
还有 , 有时候做着做着就不由自主地“开小差”看起感兴趣的论文来 , 比如徐家汇的历史、教堂区的形成 , 这种徐光启相关的边缘知识我都有所涉及 , 更不用说本人一些不容易被注意的细小的点了 。 如此鲜活而具体的徐光启就这么被还原在了我的眼前 。
有一个下午我整理到一半就很感慨 , 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等等人都在我脑子里了 , 那么多事情我都知道 , 但现在他们的痕迹都风流云散 , 谁又像我一样几天几天地沉浸在里面去感叹他们的努力、失败和不甘呢?
我也是第一次那么深入那么全面地接触海量的资料 。 单就是徐光启这么一个人 , 资料编纂的工作非常大 , 都是汇集了几代学人的大量精力 , 并且传承、继承的 。 我找资料的时候总是反复看到一些熟悉的老先生们 , 对他们感到敬佩和感动 。
徐光启|庄亚欣:一个有信仰的上海人——漫谈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