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西这些地方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看看都是哪儿?( 二 )


广西|广西这些地方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看看都是哪儿?
本文图片

图为壮语歌手弹奏壮族天琴 。 俞靖 摄
独弦琴艺术
独弦琴艺术是京族所拥有的传统器乐艺术 , 主要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聚居区 , 包括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及其附近的潭吉、竹山、红坎、恒望、米漏等村屯 。 1511年以来 , 京族先民陆续从越南迁到目前的聚居地 , 在近五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京族虽然受到了汉族、壮族民族文化的影响 , 但其独弦琴演奏艺术却一直保持着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 。
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 。 京族独弦琴因制作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 。 演奏独弦琴采取坐式和站式两种姿势 。 演奏时 , 多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 , 或将琴尾置于腿上 , 琴头放置于地面或架子上 , 右手持挑棒或竹签弹奏 , 左手握摇杆 , 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 , 改变弦的长度 , 以获得不同的音高 。 京族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 , 常用的弹奏方法主要有正弹法、反弹法、刮奏、击奏、点奏等 。
广西|广西这些地方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看看都是哪儿?
本文图片

12月10日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位于南宁市的广西规划馆举行 。 图为京族妇女演奏独弦琴 。 中新社采访人员 侯宇 摄
三江侗族芦笙踩堂舞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 。 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 。 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 , 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 , 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
广西|广西这些地方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看看都是哪儿?
本文图片

村民在跳芦笙舞 。 吴练勋 摄
彩调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 。 彩调分布甚广 , 各地名称不一 , 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 。 1955年 , 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 , 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 。 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 , 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 , 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富有特色 , 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
广西|广西这些地方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看看都是哪儿?
本文图片

图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演出现场 。 陈冠言 摄
黄泥鼓舞
黄泥鼓舞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乡、罗香乡的“坳瑶”聚居地区 , 是很有地域特色的瑶族长鼓舞 。 跳黄泥鼓舞是坳瑶祭祀盘王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 祭祀活动多在秋收后进行 , 一般是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 , 也有一家一户举行的 。 黄泥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腰部细长 , 母鼓腰部粗短 。 打黄泥鼓时要用黄泥浆涂在鼓皮上调音 , 黄泥鼓也因此而得名 。
在跳黄泥鼓舞的过程中 , 还加入唱盘王歌的内容 , 由一歌师带领身着节日盛装的少女 , 在吹奏木叶的几个妇女的陪伴下 , 边唱边绕着舞队缓步而行 。 歌曲内容为反映祖先来历和劳动生活的情景 。
广西|广西这些地方将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看看都是哪儿?
本文图片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保护完好的瑶族黄泥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杨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