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玄奘晚年遭皇帝软禁,疾病缠身跌倒后圆寂,大唐百万子民痛哭送葬( 二 )

长孙无忌|玄奘晚年遭皇帝软禁,疾病缠身跌倒后圆寂,大唐百万子民痛哭送葬
文章插图
玄奘与戒贤法师玄奘的高光时刻是受到戒日王的礼遇后,参加了曲女城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这次大会历时75天,玄奘作为论主声震五印。当时主持大会的有来自五印度的18位国王,3000多位大小乘的顶尖学僧以及外道精英2000余人,玄奘高坐法台任人发问。最终的结果是75天的时间内,没有一个人难倒玄奘,于是他被大乘僧众尊称为“大乘天”,被小乘僧众尊称为“解脱天”。不久之后,玄奘就起身回国,从此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玄奘出门时不到30岁,归国之后已经40多岁了,他回国的消息传到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百十万人涌上街头,企图一睹这位圣僧的尊容。唐王李世民给予了玄奘极高的礼遇,但玄奘从此以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凄惨的晚年在这里埋下了祸根。玄奘本人虽然对政治没有兴趣,但他崇高的地位使得他不得不卷入政治的漩涡,他的境遇在这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李世民而言,他极度尊崇玄奘也好,为玄奘修建译场也好,出于宗教的考量少,出于政治的考量多。当时的李世民相继征服了高昌、焉耆等西域诸国,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征服龟兹,同时出征高句丽。在一千多年以前,“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更有分量,而玄奘拥有的知识正是李世民所需要的——他对西域诸国的了解。同时,佛教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显教,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玄奘的身份无疑是李世民的招牌。另外一点,玄奘归国是在公元645年的2月份,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49年驾崩,他在此时已经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衰弱了。“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一直是一个阴影,加上晚年的身体变差,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很对他的口味。各位读者也不必笑话笔者,皇帝面对死亡与常人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要不然秦始皇、汉武帝这些皇帝,怎么个个都要求长生不老呢?人都是怕死的。长孙无忌|玄奘晚年遭皇帝软禁,疾病缠身跌倒后圆寂,大唐百万子民痛哭送葬
文章插图
大雁塔下的玄奘雕像种种原因之下,玄奘成为了李世民的座上宾,常常被邀请到宫中讲演佛法。当然,李世民听不听得进去是一回事,心理安慰的作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时李世民身边的红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也公开推崇玄奘,著名的《唐三藏圣教序》就是褚遂良书写的,时间是在大雁塔落成之后。可以说,玄奘在刚刚回国的几年,受到的待遇是极为尊崇的,但随着李世民驾崩高宗李治去世,他便陷入了政治因素带来的恶果。李世民在驾崩之前留下了三位“托孤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和徐懋功(演义中徐茂公原型),这三位大臣都是李治参与皇子之争的拥护者。但是随着太子李治成为了高宗,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便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长孙无忌这位老臣,他不仅仅是托孤大臣那么简单的身份,他还是李治的亲娘舅,这个集外戚与相权于一身的男人,很快就成为了李治的眼中钉。早在李治参与皇子之争时,长孙无忌就曾公开放话:“谁敢不让李治当太子,我就对他不客气!”这样的话从一位大臣嘴里说出来,多多少少味道不对,李治当时是忌惮他的。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则让高宗李治原来越愤怒——关于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情,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强烈反对。李治当时想拿褚遂良开刀,但遭到了长孙无忌义正言辞的呵斥:“这是先皇遗留的托孤大臣,莫非陛下也敢痛下杀手吗?”徐懋功这个人比较会站队,他在中书舍人公开站出来支持“立武昭仪”后,一句话就为李治和武则天点出了方向:“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和武则天茅塞顿开,马上就着手“废王立武”的事情了,在一年之前(654年),武则天已经彻底地坚定了李治的决心——她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当然,李治“废王立武”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出于对相权以及老臣的打击,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