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刘醒龙|刘醒龙:贤良方正( 三 )


从《水浒传》到《隋唐演义》 , “贤良方正”变得一发不可收 , 接下来在《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金瓶梅》《镜花缘》中 , 都有听到 。 《镜花缘》里的“贤良方正”是作为君子国的国政用金字题匾挂在都城门楼上 。 最有意味的是《金瓶梅》 , 武松在阳谷县犯下杀人大罪 , 幸亏管着阳谷县的东平府尹陈文昭是一位“贤良方正”的好官 , 手下留情免他一死 。 以《金瓶梅》敢将恶俗写得天花乱坠的品相 , 一边让打不死的西门庆花费大笔银钱买通朝廷要害武松性命 , 弄得东平府尹陈文昭对奸相恩师旨意不敢全违亦不能全听 , 一边还保留着《水浒传》对知府陈文昭“贤良方正”的评价 。 这种化繁为简 , 平常易懂的流传 , 让文化精华以简单明白的方式 , 从文本到民间 , 又通过民间重新回到文本 , 循环往复 , 生生不息 。 正如水面上漂来一只船 , 不是载物 , 就是载人 , 没有人和物时 , 那一船波光浪影 , 也能使人迷恋 。 任谁都能看得清楚明白 , 多一个字的解释都不需要 。
深究起来 , “贤良方正”一说 , 最早出自《史记》 , 原本指汉文帝时推行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 。 当年生活在乡村黄冈的爷爷 , 断断没有读《史记》的能力 , 唯独天下流传的《水浒传》才有可能惹动于艰难困苦之时血性男儿的兴趣 。 最后一句中的“贤良方正”四字能被爷爷记牢了 , 并时常念叨给他人听 , 足见这四个字对乡村中人的刻骨铭心 。
|名家三棱镜·刘醒龙|刘醒龙:贤良方正
本文图片

《史记》书影
|名家三棱镜·刘醒龙|刘醒龙:贤良方正
本文图片

《水浒传》书影
《黄冈秘卷》后记中写过一段话:“‘贤良方正’四个字 , 或者说‘贤良方正’这个词 , 是爷爷说出来的 。 爷爷那时候不是有意与我说 , 我也不是有意去听 , 爷爷在与别人挖古说闲话时 , 不经意冒出来 , 我也是不经意听了进去 。 ”多年以后 , 因故想起爷爷提及“贤良方正”的前前后后 , 方才明白 , 爷爷说老家黄冈如此如此 , 只是陈述一种文化 , 指引一条能让人活得更好的正脉!从来就有一种说法:若知朝中事 , 去问乡里人 。 用爷爷他们的“贤良方正” , 来释解《史记》所言及的“贤良方正” , 自然会更解人意、更得人心 。 刚刚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 , 其中有写2020年家乡黄冈在湖北战“疫”中表现突出 , 根本原因是有着文化精神上的“贤良方正” 。 2020年中国在世界战“疫”中率先胜出 , 根本原因也在于有一条“贤良”辅助“方正” , 又用“方正”力挺“贤良”的正脉贯通天地人间 。
说起来 , 爷爷当年口口声声褒扬不已的“贤良方正” , 也就是爷爷自己在说 , 除此之外 , 无论大别山深处的乡野 , 江汉朝宗的白云黄鹤所在 , 还是文脉搏动强劲的京津沪宁 , 再也不曾有谁说过 。 好比自己听古典小说 , 以“贤良方正”的文化品相 , 为何不曾出现在按道理应当出现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里?《黄冈秘卷》开篇写了一句话:“凡事太巧 , 必有蹊跷 , 不是天赐 , 就是阴谋 。 ”爷爷在世就爱读“老传” , 也爱在茶余饭后闲云野鹤一样与人讲“老传” , 这样的传承显得更加亲密可靠一些 , 也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民风、民心与民间 。 对于文学 , 这应当也是打通历史与当下的关键资源之一 。
一棵大树 , 枝头有事无事都会喧嚣 , 扎在地底下的深根 , 从来是悄无声息 。 一条大河 , 岸边的水花有风无风都要溅出千姿百态的花样 , 浩荡的中流总是默默潜行 。 一座大山 , 山峰处无不引人入胜 , 拔地而起的山体从来不会有任何动静 。 是真经典 , 不仅铭记在经典本身 , 还会用不经意间使人恍然大悟的方式 , 活在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