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词人|宋朝无名词人生卒不详,却写下一首词,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杜安世是北宋词人,生卒不详,根据他的一些交游情况来看,大致是和张先、欧阳修同处一个时代。
他是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虽留下了一卷《寿域词》,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南宋文人黄升在《花庵词选》中,曾如是评价他“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词人,却写下一首《卜算子》,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无名词人|宋朝无名词人生卒不详,却写下一首词,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插图

《琵琶行》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唐宣宗李忱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当时他因为上书要求彻查“宰相武元衡被刺”一案,被冠以“擅越职分”的罪名,贬出了京城。
他在浔阳江头送别友人时,遇上了“自言本是京城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
一个仕途受挫,一个年老无依,在凄婉哀伤的乐音中,白居易的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愁思,于是便写下了千古名作《琵琶行》。





无名词人|宋朝无名词人生卒不详,却写下一首词,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插图

历朝历代,不是没有人写歌女,也不是没有人写音乐,只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无法超越白居易这首诗的境界。
就连白居易自己后来写的七言绝句《夜筝》,“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虽有“浓缩版《琵琶行》”之称,却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而杜安世的这首《卜算子》自然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是贵在语言精练,蕴藉深沉,抒发的情感与《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失为一首抒情佳作。
词作描写的是一次宴会的情景,女主人公虽未露面,但是其悲戚哀愁之情却刻画得入木三分,足见词人的笔力。





无名词人|宋朝无名词人生卒不详,却写下一首词,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插图

词的上半阕开门见山,一句“歌里千重意”,引领全词,词中所有的情感都由此而发。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可以花费大量的笔墨,设置悬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但是杜安世这首词只有短短几十字,所以他上来就指出歌女歌曲中的“千重意”,虽然直白,却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偶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可见词人之匠心独运。
接着一句“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通过描写歌女未唱先流泪的这样一个悲戚的场面,启发和引导读者去想象歌女心中的悲苦,这让我想起了《琵琶行》中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无名词人|宋朝无名词人生卒不详,却写下一首词,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插图

正因为有了这“才欲歌时泪已流”,所以下半阕词人才会“试问缘何事”,这一句接的很是恰当巧妙。
张炎在《词源》中曾言“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需要承上启下”。
杜安世这里显然是达到了这一要求,过片这一句既承接了上半阕的“才欲歌时泪已流”之意,又为后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不语如痴醉”这一句写的是歌女的反应,词人有感于她的悲伤,想要询问她的身世,她却沉默不语,只是默默流泪,颇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