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更多更美的远方

法国|更多更美的远方
文章图片

《无尽的远方》 , 时潇含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5月版 , 49.00元 。
□ 南翔
记得去年在这里参加过时潇含《我有所念食 , 隔在远远乡》的新书发布 , 今天这本《无尽的远方》是她的第三本书 , 二十出头的大学生 , 连出了三本书 , 每本都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思考与侧重 , 殊不容易 。 一本书的阅读与赏析 , 角度很多 , 我的感受大致有三:
其一 ,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 在当下情境下 , 尤其是手机阅读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当下 , 无论写虚构还是非虚构 , 有趣便很重要 。 如何将小说、散文、随笔乃至诗歌写得有趣 , 好读 , 这或许是第一要义 。 这本《无尽的远方》是作者在法国做交换生时的见闻 , 侧重的是异邦的饮食文化 , 但也旁及了政治(罢工)、经济(商品价位)、风俗(节庆)等的涉猎书写 , 信息量较大 。 如作者在《勇闯巴黎》一章里 , 写到了令人得打起精神 , 千万提防小偷的过程 。 巴黎是艺术之都 , 美食之都 , 文化之都 , 这些都很诱人 , 但是巴黎乃至巴黎之外的小偷也很多 , 令人防不胜防 。 作者上地铁不到5分钟 , 放在大包暗格的小包里的钱包就被偷了 , 小偷很“善良”地留下了作者的护照 , 但带走了全部现金及中外银行卡、银行卡 , 以及可以在各个景点畅通无阻的欧盟学生卡 。
作者接下来是一句:“当然怪我 , 他们甚至连往常分散注意力的诡计都没有施展 , 轻而易举就成功了 。 ”这一句很紧要 , 是一种自嘲的表达 。 这使我想起三毛和尤今两位女作家 , 都写过在南美被偷的经历 。 在国外被偷 , 尤其被偷掉一些重要的物件 , 颇为令人沮丧 , 乃至愤怒 , 这也是人之常情 。 见惯不惊、眼里更多是美景的三毛就写得举重若轻 , 时潇含的写法类似三毛 , 感叹中更显轻松、幽默与俏皮 。
作者拓展开来 , 写了一位乌克兰朋友在地铁上的遭遇 , 因为同行法国朋友的提醒 , 把包放在胸前 , 不说话 , 结果小偷无从下手 。 到下一站 , 连同小偷在内的所有一个车厢的乘客都下车了 。 她的法国朋友很紧张地说:“千万不要试图和他们争论 , 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 。 ”
类似这样的经历我也有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内地 , 辗转东莞乘中巴来深圳 , 同车全是玩把戏的骗子 , 他们装作不认识 , 合伙来玩你一个人 。
一篇好的散文随笔 , 行走与观察之际 , 需要信息 , 需要铺陈 , 需要纪实 , 也需要适当的自嘲 , 这样才显露出作者的自信、自洽与宽厚 。
其二 , 这是一本有文化的书——一本好书都是有文化的 , 我想说的是 , 这本书呈现了一种万花筒般的异域文化 。 因为作者不是一般的旅游者 , 不是在写一般的游记 , 她有外国朋友、同学 , 也包括法国朋友 , 跟法国朋友吃住玩以及交流 , 这就能够在细节的书写之中 , 斑驳地呈现中法文化的差异 。 譬如“法国人对工作提不起兴趣 , 酒吧的分类倒是很细致” 。 又如 , 作者在与朋友接触之后 , 发现从不说英语的朋友的母亲其实是会说英语的 , 作者概括道:“法国人果然只在自己想要听懂的时候 , 才说英语 。 ”
【法国|更多更美的远方】这样的表达 , 有真相 , 有调侃 , 却无关褒贬 。
我很喜欢《敦刻尔克狂欢节》一章 ,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 , 城市名来自荷兰语 , 意为“沙丘上的教堂” 。 该地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 。 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 二战题材的电影《敦刻尔克》上映之后 , 这个城市也名声大噪 。 作者到这里来 , 既有电影影响的因素 , 更有当地狂欢节的吸引 。 这个狂欢节 , 男人扮成女人 , 女人扮成男人 , 颜色越鲜艳越好 , 造型越怪异越好 。 个个脸上涂满油彩 , 头顶插满鲜花 , 假发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 每年此节 , 市政府都会向市民扔500斤青鱼 , 市长也会在市政厅的阳台露面 。 上面扔鱼之时是高潮 , 人流涌动 , 纷纷举起手中的雨伞和权杖 , 吸引两边楼上的人抛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