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兴|实临是根基,意临是超越( 二 )


书法看起来简单 , 就是那几个笔画 , 其实越是简单的东西学起来越难 。
有的人把临习与创作分开 , 认为等功夫到了以后再创作;还有一种人只临习几天就急于求成 , 马上进入创作 。 这两种倾向都不对 。 我认为临习是一辈子的事 , 创作也是一辈子的事 。 掌握了笔墨技巧后 , 就要进行创作探索;没有技法基础 , 急于创作 , 不可能心想事成 。 适时把握临与创是关键 。
读帖也非常重要 。 读得多 , 见识自然广 。 比如吴丈蜀先生临过多少帖?他是靠读帖悟出那个道道 , 产生了古朴、含蓄、厚重的那种与众不同的风格 。
|金伯兴|实临是根基,意临是超越
本文图片

《麻姑仙坛记》
三十年以前 , 为了实用 , 我只顾埋头写字 。 不足的是临帖少了 , 吃了很大的亏 , 所以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下决心补了这一课 。 从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 学习书法坚持临帖的重要性 。
下面 , 我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我对书学和有关方面的感受 。
右军历代称书圣 , 一帜高擎世所崇 。
墨迹流芳千百载 , 创新继承艺无穷 。
书家自古信碑帖 , 多在临摹执着中 。
超越前人何奥妙 , 当知字外见奇功 。
我临习过不少碑帖 , 感受颇深 。 在临习碑书中 , 感受到碑书不仅镌刻上非常严谨、奇妙 , 而且也很有哲理 。 碑书应包括墓志 , 墓志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但有理论家对墓志一类碑书评说是民间书法 , 说是没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所为 , 这是没有根据的主观推断 , 贬低了碑书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 。
有不少人问我临什么帖好 , 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 。 我认为 , 自己喜欢什么书体、风格最重要;其二 , 仅仅喜欢还不够 , 还要能找到切入点 , 深入对帖的感悟、吸收;其三 , 要有针对性 , 尤其是有了一定技法基础之后 , 找出存在的问题 , 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 。 这样有的放矢地临帖 , 才会取得成效 。
如果年轻人学书法 , 以我个人体会 , 建议从学颜楷入手为好 。 可先临习《多宝塔》打基础 , 此碑工整、规范 , 容易上手;进而临习《勤礼碑》 , 它的特点庄重大气 , 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强化横细直粗的笔画 , 否则容易写成美术字;最后再临习《麻姑仙坛记》 , 此碑古隶很重 , 拙味亦浓 , 点划线条变化多 , 是颜真卿的晚期之作 , 临习难度较大 。 按此顺序临帖 , 是先易后难的方法 。 临写楷书 , 用笔要讲求变化 , 结构要把握好对称、均匀、平整 。
过去有人说 , 学书法只要临一本帖 , 跟“一个人”就可以了 , 这是很低的要求 。 临一本帖 , 跟“一个人”是吃“独家饭” , 虽然有“看家本领” , 但营养不足 。 如果要成为有成就的书法家 , 必须广临碑帖 。 只有广纳博取吸收古人的东西化为己有 , 才能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
|金伯兴|实临是根基,意临是超越
本文图片

金伯兴书法
我认为只临一、二本帖 , 不取百家之长 , 取法单一 , 营养不足是写不出个性的 。
学习书法 , 从临摹碑帖着手是我一贯的主张 。 只有师法前贤 , 取法乎上 , 博取众长 , 融会贯通 , 才能自出新径 , 独立成家 。
我感悟临帖“进去难、出来更难”的道理 。 我分析过没有出帖的人 , 所以后来我改变了自己曾经实临帖的习惯 , 不刻意地去临像 , 多在意临上下功夫 , 把握在像与不像之间 , 这就是我今天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 。
有的人死扣别人临得像不像 , 认为没有临像就是基本功不扎实 , 这就很好笑了 。 如果我们见到这孩子长得很英俊 , 你非得要知道他是如何孕育成人的过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