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在我看来 ,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 ”
现年88岁的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是20世纪“贫穷艺术”(Arte Povera)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 曾于2003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
皮斯特莱托的创作以镜子为媒介 , 既反映自我身份探寻 , 又折射出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重重复杂关系 。 “我作品中的一切都来自镜子 , 它反映社会现实 。 我们在镜中所见无法篡改 。 如果艺术是生活的镜子 , 我就是制作镜子的人 。 ”
2021年6月8日 , 皮斯特莱托个展“生命的公式”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 展览触及艺术家逾半个世纪创作生涯的重要代表作 , 包含装置、镜画及文献共计19组件 , 将皮斯特莱托所倡导的“贫穷艺术”带入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 。 “我们当将‘贫穷’与‘可持续’这两个词并置 , 形成艺术作品的材质不只是画布、木框或大理石——而是社会本身 。 ”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本文图片

▲皮斯特莱托个展“生命的公式”现场:顶部是《第三天堂》系列最新版本 , 展厅内是大型装置《镜子的划分与倍增》 , 墙面作品是《从无限到三元转化的造物公式》及《第三天堂纱帘——三元转化》
从自画像到镜面画:我需要镜子去看清自己
皮斯特莱托1933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山区比耶拉 , 青少年时期成长于法西斯政权统治之下 。 “当时你不得不作出选择——相信上帝还是墨索里尼 。 我内心都快撕裂了:要我相信那个产生仇恨、制造屠杀的系统让我极其反感 。 对我而言 , 艺术更像是一盏指路明灯 , 现在我更多思考 , 而非轻易相信 。 ”
皮斯特莱托的父亲埃托雷是一位古典油画修复师 , 耳濡目染之下 , 皮斯特莱托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传统绘画 , 据他成名后回忆:“父亲工作室里大部分是意大利画家的作品 , 也有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的 。 那些中世纪圣像画对我影响很大 , 它承接拜占庭艺术 , 大量出现在意大利画作中 , 这之后才出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19世纪绘画 。 我非常喜欢卡拉瓦乔 , 他对于明暗对比法的发掘运用 , 在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
皮斯特莱托的父亲崇尚古典学院派 , 喜欢绘画风景和静物 , 他的母亲不仅欣赏传统之美 , 对新鲜的流行艺术也颇感兴趣 。 家人希望皮斯特莱托能有更好的谋生手段 , 便把他送去广告学校 , 在那里 , 他接触到了各种前卫思想 。
“记得我在都灵第一次看到卢西欧·丰塔纳(Lucio Fontana)那些划出一道道口子的作品时 , 我就想:丰塔纳这样创作 , 定有他的动机 , 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 , 但我意识到 , 必须找出自己的创作动机 , 这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 当时意大利抽象艺术与造型艺术都很火 , 我通过创作自画像 , 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 ”
上世纪50年代中期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意大利的一次展览对皮斯特莱托产生了极大触动 。 “培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造型艺术家 , 他对人类的基本情感反思深刻 , 这点对我极具启发 。 但他对人物形象进行戏剧化处理 , 这点我和他不同 , 我回到人的本身 , 但剥离任何戏剧性 。 ”
皮斯特莱托早期的艺术实践致力于自画像的探索 。 为创作自画像 , 艺术家需要一面镜子 。 “我在寻找自己的身份:我是谁 , 我正在做什么 。 我需要镜子去看清自己 , 接着我渐渐意识到 , 我正在寻找的是那样一面镜子 。 ”
1961至1962年间 , 皮斯特莱托将不同图像以绘画或丝网印刷呈现在具反射特质的各种材料上 , 从反光暗色系画布到铝塑板 , 直至最后的镜面 , 他将观众本身与实时现场映射其中 , 带回被20世纪前卫艺术所摒弃的文艺复兴透视法 , 由此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镜面绘画 , 这批作品很快令他蜚声国际 , “镜面画”也成为皮斯特莱托艺术创作与理论思想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