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三 )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本文图片

▲《无限立方米》镜面 , 麻绳 , 木头 120cm×120cm×120cm 1966-2021
此次展览现场呈现的《大井》(用瓦楞纸和镜面围起一个封闭又开放的圆桶)和《无限立方米》(六块反射面向内的镜子组成的立方体)都是皮斯特莱托“减少的物品”系列中的经典代表作 , 为当年“贫穷艺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提供了重要参照 。
皮斯特莱托1966年创作的《井》 , 当时没有在底部放置镜子 , 而是放了些破碎的画布和画框 。 “瓦楞纸板材质的‘井’是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创作出来的 。 当时我手上拿着一卷硬纸 , 要把它摊开 。 我沉浸在创作中 , 突然发现摊开的纸板可以自己直立在那里 , 这让我联想到了‘井’的形象 。 我退后几步 , 发现我看不见纸板的内部 , 即使我早就知道里面什么都没有 , 它还是像磁铁一般强烈吸引着我跑到‘井’边一探究竟 。 我找出存放在工作室里的四五幅油画 , 已记不清这些画在那儿放了多久 。 我把它们撕成碎片 , 扔到‘井’里 , 然后探身去看 , 我很高兴我看见的是这些碎片 。 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如水的镜面带来的平静感 , 而是某种早已沉入海底的悲剧性 。 ”
据皮斯特莱托回忆 , 他的另一件作品《无限立方米》的创作过程也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 “搭建过程中 , 随着镜面数量增加 , 装置内部形成的镜像数量也不断增加 。 放上最后一面镜子的那一刻 , 镜子内部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立方体 , 所有看得见的图像都消失了……如果一个物品 , 只能看见它的外部 , 那么它的内部就只存在于想象中 。 任何验证都会改变它的性质 。 ”
自1967年起 , 皮斯特莱托的创作开始跳出传统展览空间 , 此后数十年间 , 他将来自不同领域与社会各界的艺术家聚合到一起进行“创造性合作” 。 上世纪90年代 , 通过“公共艺术计划” , 皮斯特莱托在家乡比耶拉创建艺术城市皮斯特莱托基金会和理念大学 , 联动各界人士 , 呼吁“有责任的社会变化” 。
此次展览现场 , 皮斯特莱托也展出了他的代表作《第三天堂》系列的最新创作版本 。 “‘第三天堂’的标志是从表示‘无限’的数学符号演变而来 , 它的象征意义来源于‘三元转化’理论公式:数字三的动态变化 。 在三个相互连接的圆环中 , 两个外部圆环代表着对立的两极 , 两者的结合(中心圆环)产生了之前并不存在的第三个元素 。 创造 , 就这样发生了 。 ”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本文图片

▲《彩色二减一》 , 镜面、金漆木框/180cm×120cm×2幅 1966-2021
2004年 , 皮斯特莱托宣布自己迈入最新创作阶段“第三天堂” 。 通过撰写《第三天堂》宣言 , 他推出一个由数学中的“无限”符号加入第三个圆的标示 , 分别代表自然主宰的世界、现代社会的人工世界以及两者终将达成平衡共生的理想状态 , 即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第三天堂” 。
这些年来 , 皮斯特莱托的“第三天堂”标示以不同样貌在世界各地出现:从古巴哈瓦那的教堂广场到哈萨克斯坦的共和国广场 , 从北极雪原到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手中……江河湖海、山川陆地 , 在古文明的历史废墟上 , 也在当代都市的文化堡垒和权力机构中 。
2020年4月 , 皮斯特莱托感染了新冠病毒 。 在医院卧床3周半的隔离中 , 这位年迈的艺术大师呼吁:“人类已走到尽头 ,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在技术与人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 ”亲历危及全球的疫情 , 皮斯特莱托“第三天堂”的愿景显得更为迫切 , 这也是他用一生的艺术实践写下的“生命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