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二 )


此次在上海“生命的公式”展览现场 , 人们会看到皮斯特莱托几件镜面画上印有中国面孔 , 这是他2018年在北京办展览时拍摄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片段:自拍中的一家三口 , 挥着绿色飘带的舞者、陷在旧沙发里若有所思的女孩、一大群高举手机兴奋拍摄的观众……皮斯特莱托用相机捕捉鲜活的生活图景 , 不断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
“镜子的破碎有多种解释 。 一种属于迷信范畴:镜子破碎会带来厄运 , 这种想法至今令人感到恐惧 。 因此 , 打破镜子便意味着打破迷信 。 ”
镜面画在皮斯特莱托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挑战 。 2009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式上 , 他手持一把大木槌 , 砸向置于主展馆军械库的22面巨幅镜面 。 粉身碎骨的镜面反射出这一行为现场的观众、媒体和艺术家 , 形成数以万计的人的割裂的面相和局部 。
此次展览现场 , 《打破镜面——动作4》(皮斯特莱托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行为艺术《二十二减二》中的第四幅)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件作品 , 不少观众聚集在镜面画前拍照留念 , 将自己融入这件极具“破坏性”的艺术装置中 。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
本文图片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皮斯特莱托 整个社会就如一面破碎的镜子】▲《打破镜面——动作4》 超级镜面不锈钢丝网印 150cm×250cm 2017
“我打破了镜子的物质连贯性 , 但同时又倍增了它所容纳的非物质图像 。 每一块碎片各不相同 , 但都保留了原始镜面的反射性 。 ”
展览中最醒目的一件大型装置《镜子的划分与倍增》 , 由数件打开角度不同的双面镜组成 , 形形色色的观者步入其间 , 整个现场似乎折射出人类繁复的意识、情感、记忆和梦境……隔壁展厅内 , 镜面画《旋涡》中的黑白对立 , 则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的阴阳相生 , 看似无序的表面之下藏匿着隐秘的秩序 。
“这是一组破碎但排列有序的作品 。 一面镜子裂了 , 布满裂纹 , 接下来的几幅镜面分别再现了裂纹图案的一个局部 。 于是 , 镜子破碎之后 , 每个碎片都成为独立的个体 , 并且成为艺术作品 。 ”
在作品《色彩与光》中 , 抽象的银色镜面碎片悬浮于亮黄、淡紫、橙红等绚丽的粗麻织物上 , 素朴中流淌着浪漫和诗意 。
“这组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碎镜子的动作和镜面所呈现的纹路 。 裂纹的构造 , 分裂出了许多个独立镜面 , 隐喻着在社会机制下 , 每个人都是镜子的一部分 , 而社会 , 就是一整面镜子 。 ”
“贫穷”艺术家找寻“第三天堂” , 书写“生命公式”
“‘贫穷’不是说你口袋里没钱 , 这里指的是回归艺术的本质 。 ”
1967年10月 , 米兰评论家和策展人杰尔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汇集皮斯特莱托等多位“贫穷”艺术家的作品 , 在意大利西北部港口城市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举办了展览 , 总结“贫穷艺术”运动的宣言:用最廉价、最朴素的废弃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作为表现媒介 , 进行拼贴、剪切创作 。 旨在摆脱和冲破传统“高雅”艺术的约束 , 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 。
此前的1965至1966年间 , 皮斯特莱托创作了名为《减少的物品》的系列作品 , 被视为“贫穷艺术”运动的奠基之作 , 他也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力量与领军人物 。 “我创作的作品不想成为某些新奇想法的寄托 , 就好像它们也不想代表我 , 不会强加在我身上 , 或者让我强加给他人 。 通过这些物品 , 我摆脱了某些事物——不是创造 , 而是摆脱 , 我并不把它们看作是增加的物品 , 而是‘减少的物品’ , 因为作品自身带来的认知体验最终从我身上离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