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以水墨书写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这是张江舟的“尘寰墨语”

“我的画中少有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 , 也没有了职业化、个性化、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描绘 , 多是将人物形象做抽象化的形式组合 , 甚至是碎片化的形式铺排 , 我希望通过此种语言方式传递出基于大时代、大变革环境中源自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与深切关怀 。 我希望艺术成为你我抚慰心灵、完善人格、追逐人类美好理想的共同坚守 。 ”艺术家张江舟在谈及自己的最新创作时说道 。
8月1日 ,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 ,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尘寰墨语·张江舟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颂厅拉开帷幕 。
语言|以水墨书写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这是张江舟的“尘寰墨语”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第九回 , 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前副院长张江舟近三年来的艺术创作60余件 , 包括“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 , 在武汉封城期间创作的“阙”系列 , 以及2021年创作的一些较大尺幅的作品 , 是张江舟目前创作研究现状的集中展现 。
展览主题“尘寰·墨语”是对其2013年“生命·墨语”创作主题的延伸 , 是其对历史文脉、人类命运等的持续关注 , 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的生存境遇、精神经历、精神状态的写照 , 反映了他对当代都市相关的社会题材以及人文问题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 。
语言|以水墨书写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这是张江舟的“尘寰墨语”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语言|以水墨书写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这是张江舟的“尘寰墨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在采访中表示:“从张江舟写在展览前的自序和随笔中 , 我们都能够感受到 , 这次‘尘寰墨语’展更多强调了一种对自我心灵的发掘与追问 , 这在他作品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中都有所体现 , 我觉得体现了张江舟非常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深入生活的思想深度 。 ”
语言|以水墨书写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这是张江舟的“尘寰墨语”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军人这一职业与个人经历给予他的独特生命体验 , 成为张江舟艺术表达中恒久不变的主题 , 这也让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很强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 无论是此前的“生命·墨语”展还是此次“尘寰·墨语”展 , 都充分体现出了张江舟人性深处的善良与悲悯 , 以及他作为军人与艺术家的担当与责任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进一步谈道:“艺术作品要表现生活 ,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动荡与危机 , 都促使张江舟在思想认识与个人艺术语言上寻找新的突破 , 来表达更为复杂的人的生命本源、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 , 而这些思考的表达如果单单借助直观的、具象的艺术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 因此我们在今天的展览中 , 也能看到他在艺术形式与语言上更为发散的探索与实践 。 ”
语言|以水墨书写心灵深处的万般思绪,这是张江舟的“尘寰墨语”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我觉得张江舟在此次展览中对生命主体的提炼上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采访中首先充分肯定了此次展览的意义 , 继而表示:“生命是整个大千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 , 尘寰本身也意味着我们人的生命犹如一粒尘土 , 我们不要过分放大人的主体价值 , 而是要将其放在整个宇宙中去观察它、守护它 , 因此我们必须从生命的角度 , 学会和万物和谐相处 。 如果说‘生命·墨语’是江舟对人的生命和主体价值的放大和推崇 , 那么这一次他就将其还原到整个宇宙中的一部分来观看和理解 , 这是江舟境界和观念上的一个巨大提升与进步 。 而在艺术语言的转换上 , 则更为抽象和观念化 , ‘生命·墨语’时期的‘形’基本上是完整的 , 甚至有个性的 , 但这次很多东西都被淹没掉了 , 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的主体表达 , 更多是把某一个部分放大 , 更为抽象、更为观念化 , 我们看起来更费劲 , 但更有咀嚼的意义 。 总的来说 , 人的生命价值在尘寰的复归和语言的价值放大之间 , 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画面逻辑关系 , 这正是张江舟艺术的取向 , 我相信江舟的作品会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观念、越来越象征 , 因为这是一切伟大绘画最终的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