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

藏家路杰的众多藏品中 , 一对气势磅礴、胎釉精细的崇祯麒麟凤纹青花大罐子格外引人注目 ,
丰硕浑圆的罐身里 , 盛着一段交杂了苦涩与辛辣的传奇故事 , 向观者无声地讲述着几十万件国宝的曲折命运 , 与新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艰难起步 。
|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
本文图片

01“水底海盗”迈克·哈彻
1986年4月 , 阿姆斯特丹 , 佳士得中国出口瓷器与黄金专场拍卖会开幕 , 这场拍卖会上出现了超过15万件的中国文物 , 这样的盛况 , 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 , 整个欧洲藏界陷入了狂热 。 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 , 请示此事 ,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 , 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 , 而当时我国的法律 , 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 , 更是一片空白 。 无奈 , 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 , 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 。 尽管无例可查 , 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 , 于是 , 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
|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
本文图片

希尔顿酒店
此时 , 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佳士得拍卖会大厅里 , 恍若一个大型剧场 , 过道上、地毯上 , 甚至大门外 , 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 , 近20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 , 摆满了两层楼 。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 。 可是 , 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 , 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 , 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 , 叫价一 路走高 , 3万美元形同废纸 , 近20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 , 无一例外 , 花落旁家 。
|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
本文图片

这批数目巨大的瓷器究竟从何而来?这就不得不提起英国人迈克·哈彻 , 一个臭名昭著的“海底盗墓贼” 。
美丽富饶的东南沿海 , 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 中外商船千帆竞速 , 也淹没了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往来货物 。 在中国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 , 历史上往来于沿海口岸的各国商船帆樯林立 , 有报道称仅在南海就有2000多艘古沉船 。 对于中国考古学者来说 , 这些海底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 , 可是 , 在海外盗捞者的眼中 , 只等同于真金白银和美钞 , 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 , 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
|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
本文图片

那批出现在佳士得拍场上的中国瓷器 , 出自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Geldermalsen)的商船 。 据一本收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里的古航海日志记载:1748 年 , 荷兰商船“歌德马尔森”从荷兰起航 , 驶往印度、爪哇和中国 ,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冬 , 它又满载着瓷器、茶叶和黄金从中国南京出发 , 返回荷兰阿姆斯特丹 , 因为船长走错了航道 , 航行16天后 , 于1752年1月触礁沉没 , 船上112名船员仅32人幸存 。
两百多年后 , 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发现了这个秘密 , 他将自己的打捞船开到了这片海域 。 1984年 , 南海海底30米深处 , 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 , 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 , 在黑暗的海洋深处 , 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 , 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捞宝 。
【|一个英国海底“盗墓贼”怎么成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