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明日立秋:秋起晒伏,兆丰年( 三 )


此时 , 居住在山区的乡民也陆陆续续开始晾晒田间收获的菜蔬、谷物 , 因为山区少平地 , 山体地势复杂 , 各家各户多利用房前屋后的小片空地或是屋顶平面晾晒 , 由此也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晒秋风景 。 晒秋并不只在立秋 , 从农历六月初六便开始了 , 立秋之后渐入高潮 。 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每年立秋要举行“晒秋节” 。 这是一个“挂”在崖壁上的村落 , 平地无三尺 , 几百栋徽派民居围绕着水源高高低低地分布开来 , 马头墙错落在落差几百米的山崖上 。 村子周围被百棵古树环抱 , 千亩梯田簇拥 。 晒秋节上 , 村民们将果物、菜蔬铺在圆形的晒匾里 , 搁在晒架上 , 暴露在阳光下 。 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黄色的玉米、酱色的干菜、绿色的油茶果等等 , 一直向山脚延伸下去 , 与白墙、黛瓦组合在一起 , 仿佛一幅挂在山间的油画 , 色彩浓郁得化不开 。
啃秋贴膘补“苦夏”
【立秋|明日立秋:秋起晒伏,兆丰年】江南民间流行立秋时悬秤称人 , 将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比一比 , 以检视肥瘦 。 中医有“苦夏”之说 , 夏天炎热 , 饭菜清淡 , 人们大多没胃口 , 三个月下来 , 往往会消瘦 。 立秋以后 , 天渐渐有了凉意 , 便自然要吃点儿有营养的东西 , 补一补夏天虚空的身体 ,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 。
立秋|明日立秋:秋起晒伏,兆丰年
本文图片

贴秋膘 , 要用什么贴呢?首推“以肉贴膘” , 用吃肉的方法把夏天掉的膘补回来 。 肉的吃法各种各样 , 炖肉、烤肉、红烧肉、焖肉、白切肉 , 此外还有饺子肉馅儿、红烧鱼肉等等 。 此时 , 河塘中莲叶碧绿 , 用新鲜的荷叶裹上炒好的香米粉和调好味的肉 , 一同蒸制 , 便有了一道时令美食——荷叶粉蒸肉 。 荷香扑鼻 , 粉肉酥软入味 , 烂而不腻 , 可用来下饭、佐酒或是夹在馒头中食用 , 是一道适合暑热未退的立秋时节享用的美食 。 还有一道淮场名菜——狮子头 , 也是贴秋膘的美食 。 狮子头看似简单 , 实则颇为讲究 , 深谙门道的厨师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用肉的肥瘦比例 , 比如夏天“肥瘦五五分” , 秋冬则可以提高肥肉比例 , “三分瘦七分肥” 。
立秋|明日立秋:秋起晒伏,兆丰年
本文图片

江南各地立秋有吃西瓜的习俗 , 称为“啃秋” 。 西瓜味甜多汁 , 多认为是五代时从西域传入我国 。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五代后晋时 , 同州郃阳县令胡峤虏居契丹(947-953年)时始食西瓜 , 其形状大如中国的冬瓜而味道甘甜 。 参照清人顾禄《清嘉录》的记载 , 立秋日 , 苏州人要用西瓜祭祀祖先 , 相互馈赠亲友 , 此时的西瓜俗称“立秋西瓜” 。 如今 , 立秋祭祀的习俗渐渐消逝了 , 不过都养成了吃西瓜的习惯 。
在民间 , 人们以为立秋啃瓜 , 还有避免秋后蚊子叮咬、免除秋冬腹泻、不生秋痒子等种种功效 。 南京一带流传着用西瓜治痢痢的传说 。 传说当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 , 定都南京 。 可是他手下那帮乞丐出身的将军、士兵不爱洗澡、不讲卫生的毛病却没改掉 , 还将生癞痢疮这一疾病传染给了南京民众 。 南京城里的许多民众头上也生出了癞痢疮 , 特别是十多岁的孩子 , 病情严重 。 后来城中流传庐州府崔相公生痢痢疮的女儿吃了西瓜之后 , 癞痢落疤自愈了 。 于是人们也跟着买西瓜给孩子吃 , 慢慢便形成了啃秋这一习俗 。 民间俗信尚待科学解释 , 有趣的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
立秋时 , 暑日的余热未散 , 中医认为此时饮食要注意“燥则润之”“注重养收” , 如西瓜这一类性寒的果物 , 之前可以放心多吃的 , 此后却不宜多吃 , 否则容易吃坏肚子 。 于是 , 立秋啃瓜在人们心中隐隐有了依依作别之意 , 连平常规矩甚严的人家也会让孩子再次大快朵颐 。 在浙江台州 , 老辈会教导小辈说“吃了西瓜身体凉” , 立秋日吃西瓜可以除秋燥、消热毒 。 当地亦有此日吃凉糕的习俗 , 这也有防秋燥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