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美育实验( 三 )


去年,邵晓玲交给美玲一些木板,让她自由创作,女孩选择了“梦想”这一主题。
“你有什么梦想?”
“老师,我不敢说出来,实现不了别人会笑话我的。”
“你想做什么呢?”
“我想成为一名歌手。”
“你努力一下或许可以成功呢?”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女孩说:“我也觉得自己可以努力一下。”
在美玲制作的木刻绘本中,其中一页有个扎着双马尾、穿裙子的女孩,旁边刻着一行文字“我想成为一名歌手!”她把绘本交给老师,说这就是自己的心声。
邵晓玲认为,与城市孩子相比,乡村孩子往往性格敏感、不善表达,但艺术给了他们更广阔的空间,“有艺术相伴,孩子的性格、心性成长都会更完善。”
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回家也在做木刻,对电视和手机的兴趣大大降低了。
向第一课堂渗透
随着实验推进,艺术师资短缺的问题越发突出。
石潭镇在职在编美术教师9人,其中专职2人,其他都为兼职,临聘3人兼教其他学科。
为解决美育师资不足的问题,2017年底,清远市美术教研联盟石潭实验基地在石潭一中挂牌成立。教研联盟整合区域师资力量,组织教师开展专项培训、交流学习、研课、展览等活动,并为石潭引入市级美术教育资源。
黄伟明每月至少一次到石潭指导教研工作。他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学段(1-9 年级)跨度大、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渐浮现,“部分执教教师非美术专业,能上完整的一节美术课,已经实属不易了。”
对此,教研联盟提出“全员美育”,吸纳非专业教师加入到美育教学队伍中。
目前,清远市美术教研联盟石潭实验基地共有15所成员学校,开设了18个美育特色项目,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由非专业教师主持。例如,学体育出身的大岩小学校长伍世泽,在其他专业教师的帮助下从零开始学美术,带领学生打造石头画;安东小学语文教师张曼媚和学生一起边学边做纸浆画。
在取得前期成效的基础上,2020年以来,石潭镇开始探索全科美育,推动美育元素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延伸渗透。“乡村孩子基础薄弱,我们通过艺术手段切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把教学质量提上去。”石潭镇中心学校业务副主任刘勇谦说。
推动美育渗透到文化学科中,首先要让非艺术专业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非专业老师刚开始接触美育,观念上肯定难以适应,还有些老师理解错了,以为上文化课必须要用美育元素。”刘勇谦说。
对此,石潭镇举行研讨会普及全科美育的理念,并在教研活动中提升教师对这一模式的认可。
美育和文化课碰撞出新的火花。学生打着拍子读古诗,为语文课文画插图,通过唱跳、游戏等形式学英语……如今,在石潭镇的校园里,这样的场景正越来越多。
教育部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近日,教育部通知明确,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艺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大山里的美育实验】●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苏晨 策划:魏金锋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