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君|今日批评家|邵燕君:直言精神·专业品格( 三 )


硕士毕业后不久 , 她远去新加坡与美国 , 先后在中国新闻社和华声月报社任采访人员、编辑 , 从事文化方面的新闻报道工作 , 连篇累牍地写了一串介乎于新闻与文学批评之间的文章 , 异常敏捷地抓住了诸如“诗人顾城之死”“《废都》热”“金庸热”“先锋文学与影视联姻”等热点问题 , 又异常明快地对这些热点加以解读 。 其中 , 《著名作家张承志抨击文坛堕落》一文 , 后来成为研究“二张”(张承志、张炜)“抵抗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 那几年 , 她深入采访了张承志、余华、格非、白先勇等一些海内外著名作家以及一些重要杂志、出版社负责人士 , 掌握了大量只有活跃在前线的人才能获取的文学“内幕”与“情报” 。
她的这一段特殊经历 , 是她后来运营当代文学的一份独特资本 。 这段经历培养了她一种亲近当下文学的兴趣 , 也培养了她深度介入当下与当下文学的能力 。 这一兴趣与能力 , 对其他专业而言 , 也许并不是必需的 , 但对当代文学研究来说 , 却是宝贵的 。 道理很简单:“当下性”是这个行当的特征 , 是它的生命所在 。 她后来做的博士论文 , 若没有这一段特殊经历 , 大概是不可能想象的 。 它使她具备了一个优势 。 也正是这个优势 , 才使得她后来在这个领域中有了那样一些特别的举动与结果 。
这两年由她主持的“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 , 也是她的文学研究思路的一个必然产物 。 这个论坛的宗旨 , 与当下文学的批评路线很不一样 。 “回到文学”“回到文本”“回到朴素的批评立场”等理念 , 显然是有悖于当下的批评主流的 。 这个论坛欲将当代文学批评从对理论的机械阐述中解脱出来 , 从浮华的过度解释中闪出身来 , 企图回到文学的本真状态 。 并非是放弃理论 , 而是让理论在作品的平台上获得展示 。 这个论坛的切切实实的工作 , 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调门、腔调、格调 , 作为一个批评家 , 他必须要有自己的声音 , 有自己的方向 , 有自己的视域 , 有自己的角度 , 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语言 。 然而 , 由于我们对学术规范的教条性顺从 , 更由于科学主义的极端化流播 , 文学批评已成为一个只有共性而无个性的公众文体 。 每年出笼的成千上万的文章 , 落入了干部一腔的尴尬 。 男女老少 , 一鼻孔出气 , 同样的把式 , 同样的套路 , 同样的文风与同样的语气 。 若说当代文学批评有病 , 就病在无调 。 在这样一番格局中 , 邵燕君处众人中 , 居然独立 。 至今我还常常向在读的博士生说起许多年前她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马原又“装神弄鬼”了 。 我欣赏邵燕君的一点 , 就是她的批评无论深浅 , 都有自己的风格 。 那风格里有大气、雄辩、机智 , 还有一股侠气——就像生活中她这个人 。
对于她来说 , 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在关注当下的同时 , 又不要让当下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 我有个观点 , 二十年前就对人宣扬过:研究当代文学的功夫 , 并不来自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北京大学中文系)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坛》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