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儒与道,仕与隐,是中国文人处世哲学的两面。虽然文人始终想在林泉之中悠游,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又使他们积极入世,为官仕进。于是,在钟鼎与林泉的进与退中,文人找到了一条绝佳的道路:于俗世中别构隐逸高地,并冠之以“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的名义。书画、园林,便是到达这条道路的两种方式。
展览遴选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王薇夫妇私人藏品近30件(套),包括元代赵孟頫,明代吴伟、张路、文嘉、陆治、仇英、祝允明,郑重、李士达、蓝瑛、沈士充,清代龚贤、袁耀、朱瑞宁、顾洛,现当代黄宾虹、溥儒、苏天赐、黄永玉、车鹏飞等古今名家经典画作,分为“孤舟草堂”、“桃源仙境”、“江南水乡”、“当下自我”四部分展出,借由渔父、草堂、桃源的意象带领我们走入古人的隐逸世界,再借着明媚的江南水乡引领观众回到当下自我。
赵孟頫,《归去来兮辞》局部,纸本水墨,28×20cm×5,元,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正在展出

【 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文章插图

除展出名人名作外,以“隐逸”和“江南”为关键词,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古今“隐逸文化”的对比及江南文化在“隐逸文化”中的崛起,使“隐逸”核心要素的变化更为清晰的同时,也使观众思维得以在古今之间跳跃。
古人隐逸文化中的核心意象
孤舟垂钓,草堂掩映于山林之间,是古人隐逸文化中的核心意向,也是此次展览名称“孤舟草堂”的由来。孤舟垂钓,与其是孤舟,不如说是一种渔父精神(因为孤舟并不单单出现,而时常与垂钓者组合)。一湾瘦水,一鱼竿,垂钓,孤,静。
吴伟,《柳荫炊钓图》,绢本水墨,296.7×159.6cm,明,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正在展出

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文章插图

文嘉,《蘋洲垂钓图》,纸本水墨,82×32.5cm,明,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正在展出

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文章插图

渔父精神,源于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自屈原和庄子之后,渔父形象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就成为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渔父在魏晋之时,多出现于山水诗中,一直到唐宋成为了固定的人物形象。张志和、荆浩、许道宁、黄公望、吴镇等人,都曾以渔父为主体作画。古人画渔父,是他们推崇清高孤洁的情操,想要成为一名避世脱俗的隐士。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老庄哲学对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张路,《山水人物册页》局部,纸本设色,33×59cm×6,明,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正在展出

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文章插图

陆治,《仿王蒙山水》,绢本设色,130×37cm,明,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正在展出

草堂|这些传世名作,记录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文章插图

草堂的意象多少也带有这样的意味。不同于“渔父”的超凡脱俗,“草堂”怎么看都带着那么一点儿烟火气——有草堂存在的地方,必然有人,有人,则必然有坐卧起居。因此,不同于“渔父精神”代表的清高孤洁,一味绝尘,“草堂精神”或许代表着主体想在尘俗与孤高中找到平衡,构建一个清新雅致的桃花源。
龚贤,《别馆高居图》,纸本水墨,212.5×55.5cm,清,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正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