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发明|维特:少年还是青年

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 , 风靡欧洲 , 享誉世界 , 据说汉译本就达二十多个(也有说四十多个的) 。 我手头有三个译本:劳人译《少年维特之烦恼》 ,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关惠文译《少年维特的烦恼》 , 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钱春绮译《青年维特的烦恼》 ,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 您没看错 , 是青年 , 而不是少年 , 虽然其他版本及其他著作都译成少年 ,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杨周翰等著《欧洲文学史》等 。 少年、青年 , 有什么区别呢?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5年) , 青年:“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 。 ”少年:一、“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 ”二、“〈书〉指青年男子 。 ”狭义上说(少年的第一释义) , 少年的上限与青年的下限是重叠的——十五六岁;广义上说(少年的第二释义、书面语) , 少年与青年是重叠的 , 少年就是青年 。
《歌德谈话录》1823年9月18日:“我(歌德)特别劝你不要单凭自己的伟大的创造发明 , 因为要创造发明就要提出自己对事物的观点 , 而青年人的观点往往还不够成熟……创造发明以及安排和组织方面的构思要费多少时间而讨不到好处 , 纵使作品终于完成了 。 如果采用现成的题材 , 情况就大不相同 , 工作就会轻松些 。 ”歌德是不鼓励完全虚构的 , 提倡要尽量利用现有的材料甚至别人写过的题材推陈出新 。 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 , 本事(来源)有三:一、1772年6月 , 歌德迷上了已有未婚夫的夏绿蒂 , 而夏绿蒂只允许友谊存在 , 9月 , 歌德怏怏离去 。 二、歌德的同学耶路撒冷向自己的同事赫尔德的夫人伊丽莎白下跪倾吐爱情 , 被严词拒绝并绝交 。 耶路撒冷向夏绿蒂之夫克斯特纳借了一支手枪 , 于1772年10月30日自杀 , 时年25岁 。 三、在女作家拉罗什夫人家中 , 歌德对夫人的女儿、十六岁的玛克赛一见钟情 。 1774年 , 玛克赛嫁到法兰克福 , 歌德有机会常去拜访 。 中年丈夫防微杜渐 , 不欢迎风流倜傥的歌德 , 诗人又有了新的烦恼 , 只好禁足 , 时年25岁 。 (《青年维特的烦恼·译后记》)
不论是自杀的耶路撒冷 , 还是再次烦恼并写出且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年)的歌德 , 当时都是25岁 , 按照现在的定义或准确地说都是青年 。 但少年维特的说法为什么更流行更受欢迎呢?德语书名中有个词Jungen , 译为青年可以 , 译成少年也没错 。 但少年似乎使用得更广、更早 。
【创造发明|维特:少年还是青年】少年:青年男子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 曰:‘若虽长大 , 好带刀剑 , 中情怯耳 。 ’”(《史记》)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 血气未定 ,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 血气方刚 ,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 血气既衰 , 戒之在得 。 ”(《论语》)少、壮、老共举 , 没青年、成年、中年什么事 。 三个仄声字 , 读起来也响亮 。 “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密州出猎》) , 老、少对举 。
青年:少壮之年 。 “少壮之年如草木方青 , 故云 。 ‘皎洁玉颜胜白雪 , 况乃青年对芳月 。 ’陈亮《谢留丞相启》:‘亮青年立志 , 白首奋身 , 敢不益励初心 , 期在重温旧业 。 ’”(《词源》)青年对芳月 , 青年对玉颜 , 青年对白首 , 使用青年更重“色彩”的对举 。
同样一件事 , 青年、中年办妥了 , 人们往往认为应当应分、理所当然 。 而这件事如果是少年或老年做到的 , 肯定会加分 , 因为更有新闻价值 , 更有轰动效应 , 我们津津乐道的少年甘罗拜相、老年黄忠发威 , 都有超出常理、超越常情、超乎常识的因素在 。 有些明明是青年 , 却自愿减岁去参加少年组的比赛 , 投机取巧以获得不应有的荣誉 。 再者说了 , 青年、中年 , 两个字都是平声 , 读起来也不如少年、壮年、老年好听 , 毕竟一仄一平形成对照 , 起伏跌宕 , 听着更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