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之后,她耗费十年再写末世预言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之后,她耗费十年再写末世预言
文章图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这世上笔耕不辍的作家 , 如果要认真罗列一番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恐怕是逃不出榜单的 。 这位出生于1939年 , 到今天已经82岁的加拿大老太太依旧勤奋得像个刚入行的年轻人 , 且保持一贯的高水准 。 2019年 , 她的新作《证言》续写前作《使女的故事》 , 第二次帮她捧回布克奖 。 说句玩笑话 , 倘如她多写一天 , 文坛里等着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就得多承担一份压力 。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之后,她耗费十年再写末世预言
文章图片

自然 , 对于她的读者——无论是从处女作《可以吃的女人》开始追随她的 , 还是因热播剧集《使女的故事》认识她的 , 老太太能一直写下去是再好不过的事 。 当她笔下的反乌托邦作品一次次逼近、超越现实到来的趋势 , 她的读者震惊又好奇:这位仿佛有超能力的文学女巫还能替我们预言未来多久?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之后,她耗费十年再写末世预言
文章图片

《使女的故事》剧照
1985年 , 也就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没能应验 , 世界没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的第二年 , 阿特伍德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 , 男性统治的极权主义国家里 , 被冠名“使女”的女性沦为生育工具 。 从80年代至今 , 关于女性生存境遇的讨论和争取女性地位的呼声渐多 , 同名剧集掀起热潮 , 这部小说的分量也在加重 。 小说里的话被当作宣言处处引用 , 使女的红披风出现在街头 。 文学不只是针对现实的隔靴搔痒 , 文学可以是修正现实的武器——熟悉“使女的故事”的故事的人 , 大概都会同意为这句老话加上着重号 。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之后,她耗费十年再写末世预言
文章图片

“疯癫亚当三部曲”套装
作为一名全方位、无死角的阿特伍德迷 , 这个时候总要站出来说句打抱不平的话 。 那就是《使女的故事》过于耀眼 , 似乎让阿特伍德的其他小说“饱受其害” , 不被看到 。 比如她早年那些古灵精怪、细腻又锐利的短篇小说 , 《道德困境》《荒野指南》……再比如她之后的另一套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阿特伍德从2003年写到2013年 , 整整十年 。 无论是体量还是水准 , 还是所谓的“预言能力” , 这套被称为“疯癫亚当三部曲”的小说都有资格堂堂正正站上台 , 跟《使女的故事》平分秋色 。
简单来说 , 三部曲大概讲述了由技术寡头统治的未来 , 世界分裂 。 掌控技术的人享有无上的金钱和权利 , 生活在由公司警保护的“大院”里 。 大部分人成为被控制和压榨的对象 , 生活在危险的“废市” 。 直到一场瘟疫爆发 , 绝大多数人死去 , 仅存的人类和被发明的基因改造人“秧鸡”遭遇 , 共同面临如何在这个荒废的世界活下去的问题 。
因此 , 这是一个关于世界如何毁灭又如何重生的故事 。 宏大、悲剧之类的词可以尽情拿来形容它 , 压抑、恐慌的阅读感受它照单全收 。 只有吸收足够多的定义和感受 , 才能凸显它的复杂和难以定义 。 这听上去好像阿特伍德为读者布下的一个陷阱 , 掉下去就很难走出来 。 一旦走出来 , 会发现所处的现实与陷阱的距离也不远 , 文学女巫的预言又应验了几分 。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之后,她耗费十年再写末世预言
文章图片

那么从头说起吧 。 2001年初 , 阿特伍德开始写第一部《羚羊与秧鸡》 , 小说的灵感来自她在食火鸟保护区观鸟 。 这种外表奇特的生物在作家脑中引发的风暴从生物系统席吹到遗传工程和基因技术 , 落笔后变成名为“雪人”的灾难幸存者需要处理的现实和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