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本书翻译了整整八年,值得吗?|一周新书风向标( 三 )


对于时下的父母来说,育儿可能是当下最为消耗时间、精力和资源的社会行为,特别是那些依靠“传统家庭单元”育儿,推崇仅依靠一位母亲或者父亲抚育孩子的人群来说。但动物会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并不聪明。以某种方式共同育儿,学习如何互帮互助,避免承受过多的压力才是更好的选择。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父母应该有什么感受?是什么驱使着父母和孩子采取各种行为和态度?这一切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副“生物学眼镜”得到更多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
显然,不管对于人类还是动物来说,家庭问题都是跨越物种存在的。本书的作者在围观了大量野生动物的家庭生活之后,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意义的结论:动物与人类之间并无天壤之别;生于荒野的动物具有多面性,是有想法、有情感、有原则的存在;千奇百怪的动物养育行为背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演化智慧、社交技能和情感深度。当然,作者同时认为,人们要怀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去对待动物,因为这是它们应有的待遇,而且这样做既利他又利己。

翻译|这本书翻译了整整八年,值得吗?|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插图

《“肤色”的忧郁》
作者:[日]真嶋亚有
译者:宋晓煜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7月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有“脱亚入欧”的冲动——但不管日本人怎么西化,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欧洲人。首先,日本人的肤色就没法改变,尤其在种族主义和丛林法则盛行的近代,日本人不得不面临来自当时西方的种族偏见。于是,近代日本人陷入了一个自我矛盾——为了自我肯定而自我否定。
一方面,近代日本在西方面前十分敏感自卑,从而以一种膨胀且咄咄逼人的方式希望获取西方的承认,在“热脸贴上冷屁股”后,极大的自卑感和受挫感使他们认为实力或武力就是一切。另一方面,在对待亚洲邻国时,日本人拥有自视为西方人的强烈优越感,这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精神上的借口。这种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张力构成了近代日本人的极其扭曲的世界观。这本小册子围绕着这种心理张力展开,以许多日本著名文人为例子来论证近代日本人的矛盾心理。其实,这种矛盾心理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会出现的自我认同障碍。在种族问题凸显的当下,看看日本人在近代所面临的心理困境,或许会对我们思考自身以及思考如何在世界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有所启示。
翻译|这本书翻译了整整八年,值得吗?|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插图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 翻译|这本书翻译了整整八年,值得吗?|一周新书风向标】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李永博,校对:李世辉。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