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釉|紫金酱釉有哪些窑口哪些朝代烧制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酱釉又称:“柿色釉 , 紫金釉” , 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 , 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 , 达5%以上 。 东汉晚期 , 酱釉瓷器出现在南方江浙地区 , 两晋时期得到发展 。 南北朝时期 , 以北贾壁窑为代表的北方瓷窑也开始烧造酱釉瓷 , 隋、唐时期有所发展 。 宋、辽、金时期 , 酱釉瓷器的生产遍及全国 , 但仍以北方瓷窑为主 , 定窑、耀州窑和当阳峪窑堪称其楷模 。 酱釉的正儿八经的出现是在北宋时期的北方窑口 , 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 , 以定窑酱釉最著名 。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 , 有黑定色黑如漆 , 土具白 , 其价高于白定”的论述 。 所谓紫定并非紫色 , 其釉呈棕红色 , 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 , 故而得名 。
酱釉瓷器与青瓷、黑瓷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 在酱釉瓷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窑场所烧造的酱釉瓷器也各不相同 , 自成体系 。 元、明、清时期 , 随着全国瓷业中心的形成 , 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酱釉瓷器一枝独秀 。
北方窑口:定窑、耀州窑、当阳峪窑、新安窑......
南方窑口:景德镇窑、赣州七里镇窑、建阳建窑、青云窑、 将乐窑......
根据考古材料 , 酱色釉早在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上就偶有出现 , 东汉时期比较盛行 , 尤其是东汉中晚期 , 在南方青瓷产区有较多生产 。 这一时期的酱釉瓷器发现很多 , 在窑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 。 如1978年浙江余姚石堰翁家山(今属慈溪市)出土的一件东汉酱釉五联瓶 , 现藏于余姚市博物馆 , 通高47厘米 , 口径6.1厘米 , 底径15.5厘米 , 通体施酱釉 , 色调深赭 , 釉层丰厚且富有光泽 , 具备了酱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
西汉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
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 , 西汉 , 高35.3厘米 , 口径13.5厘米 , 足径14.3厘米 。 壶撇口 , 束颈 , 溜肩 , 鼓腹 , 圈足外撇 。 肩部对称塑贴铺首 。 壶身刻划弦纹数道 。 壶外通体施酱黄色釉 , 釉色浓郁古朴 , 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 , 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 , 釉面的光泽较强 。 经科学测试结果表明 , 其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铜和氧化铁 , 釉中含适量的铜便呈现美丽的翠绿色 , 含适量的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 釉陶是在氧化气氛中经700℃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 。
酱釉|紫金酱釉有哪些窑口哪些朝代烧制
本文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随着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 , 两晋时期酱釉瓷器的质量有所提高 。 2003年山东临沂冼砚池晋墓出土的酱釉壶和酱釉双系罐 , 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 , 保存完好 , 造型精美 , 釉层均匀光润 , 釉色典雅沉稳 , 堪称这一时期酱釉瓷器的典型之作 。 因山东地区目前发现的烧制瓷器最早的窑址为北朝晚期 , 而墓中同时出土的其他青瓷器 , 从造型、釉色等方面来看 , 多与南方同类器相似 , 故洗砚池晋墓出土的这批瓷器 , 包括两件酱釉瓷器也应是于来自南方的产品 。
东晋德清窑酱色釉龙柄双系鸡首壶
盘口 , 短颈 , 溜肩 , 鼓腹 。 肩部一侧饰鸡首形流 , 鸡冠高耸 , 作装饰之用 。 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 , 上端以一条龙首衔住盘沿 。 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 , 可穿绳提携 。 壶施酱色釉 , 釉层丰厚 , 釉面滋润透澈 , 外壁施釉不到底 , 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 。 该器制作端正 , 各部位比例协调 , 质地、造型、装饰等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