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受怎么写( 三 )


本文在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时,大部分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此描绘其物象的特征,从而使文章更有形象感,增强其诗话的想审美效果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这里,作者以“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的高而挺,从而突出了微风中荷叶“婆娑起舞”的形象,不但把荷叶形象化,而且把静态的动态化,并赋予其审美内涵,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用“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荷花的亮色和风姿,这样通过博喻来荷花,不但描写出荷塘中荷花的多样美,而且也展示出在月光下荷花的层次感 。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里,“月光如水一般”中,把静态的月光喻为流动的水,不但动态化,而且生动地展示出“荷塘月色”中月色之美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笼着轻纱的梦 。”这个比喻的喻体很奇妙,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牛乳洗过是什么样子 。
这样,不但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朦胧美,而且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了文章的审美表达效果 。2、通感美骆小所在《现在修辞学》中说:“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感觉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联想,深化意境,体会韵味的修辞方式叫通感,也叫移觉 。”
比如,我们常说:“听到你这歌声,感觉多甜美 。”这一句就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歌声”是听觉感受的,而这里却转化为味觉 。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这里,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渺的歌声”来描写风送来荷花缕缕清香,这是把嗅觉转化为听觉 。虽然香气也是沁人心脾,但乐音却能直入心灵 。
这样,而通过感受器官的转化,其审美效果发生变化,给人的审美感觉 。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作者要描绘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因为荷叶的高矮、月光的入角方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不一),作者不直接去加以描绘,而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来表现荷塘中“光与影”形成的“不均匀的月色”的审美形式——层次美、错落美、变化美 。因此,读者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就想象到荷塘上月光下的对立统一中形成的“不均匀”的和谐美景 。
3、引用美所谓引用,就是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谚语、警句、典故或者故事等,以此表现思想,抒发情感 。其审美效果就是使语言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性,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在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接着就摘引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诗句,以此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也使文章的语言增添了美的色彩 。文中写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