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品读|读《蜀人记》有感:蒋蓝,走在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的先行者

冯春|品读|读《蜀人记》有感:蒋蓝,走在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的先行者
文章插图

文/盛红
在拿到《蜀人记》一书前,我一直有一个想象的误区,以为是蒋蓝又一本写蜀地历史名人的书。拿到书后才发现,还有一个副标题:当代四川奇人录。那是些什么样的人被蒋蓝猎入“当代四川奇人”的目录了呢?在好奇心驱使下,不由得顺着“夹金山玫瑰记”“斫琴记”“雨夜白鸽记”“‘衮雪’漂流记”“天台山牧虫记”“西蜀龙门山记”等一路追踪,共计十三位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呼之欲出,跃然纸上,顺着他们看似寻常却又总是不同于寻常的人生轨迹,短短的时间便经历了十三段精彩的奇人故事,欲罢不能。
何谓奇人?在汉语释义里,它被注解为以不同于某种既定的类型、式样或规律的任何方式行事的人。或者是在能力上杰出或引人注目的人。人类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对未知领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顺着这两种天性和能力,才有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革新、冒险以及大胆的梦想。身为前一种奇人,在他认定的行为轨迹和探索发现中,自身并不觉得奇,其所有的举止、性情以及作为,都在他自我认定的射程范围内。他们的奇,需要一双洞察力极强的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揭秘这种奇,从而引发关注和共鸣。而后一种奇人,是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有了不一般的注意力,他们的奇在某种程度已经被外界认知,但同样需要一种人去推动。
蒋蓝的《蜀人记》讲述的多为前一种人,比如在小金县领着村民们依靠当地种玫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陈望慧;“何氏三圆琴”发明人、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何夕瑞;一不小心成了邛崃天台山景区萤火虫牧虫人及守望者的高叔先;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险又在龙门山获救,从此走上民间自愿者、资助者之路的作家李西闽;退休后凭一己之力开炉砌灶成为民间铸剑大师的龙志成;默默守护着中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的守陵传承人聂志远等等;也不乏后一种人,比如身长不足一米,不仅在阅读与文字中创造了奇迹,而且还开办心理咨询热线帮助了无数人的残疾人赖雨。赖雨生前创造的奇人故事一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那时候还没有“网红”、“热搜”这样的词,若是有了,赖雨当在其中。再比如作为文化名人流沙河的前妻传奇的一生,最后结下佛缘并在青城山下造庐青峰书院的何洁。刘沙河是世人瞩目的文化大家,何洁也非等闲之辈,都是一代名人,而何洁更多出一些令人唏嘘的人生感怀。还有中国江河漂流的先驱,中国漂流探险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帜性的开创性人物冯春。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漂第一人”尧茂书遇难后,一时之间激发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和民族精神,“长江漂流”事件甚至成为1986年中国十大新闻之一。冯春作为“长漂”勇士,也是唯一一位因为对中国漂流运动做出突出贡献而入选“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火矩手”的人。再有“石壶牛心记”中被国画大师晏济元先生誉为“八大山人”的陈子庄如“过山车”般的风雨一生,身后留下诗书画和武习成就令后人惊叹。
在蒋蓝的《蜀人记》“奇人”书中,他以一个资深传媒人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书写能力,不仅挖掘、关注并记录了这些人这些事,让他们不致因新闻变旧闻或者随时间的流逝而走远,因此其中的多篇都曾在主流媒体强力呈现过,但他更以一个作家极富深层次的发现力、再造力以及独特的文学表现力,让他们重新以集结号的方式和传奇人物的姿态走到一起,互相依伴,成为一个队形或雁阵,发出更悠远的声音,划出更优美的弧线。而在这漫长的时空转换中,蒋蓝更像是一个长跑运动员,用他坚韧不拔、持久的坚守和耐力,一直守护在这些奇人奇事间,一边不间断地追踪和更新信息,一边还参与其中,成为这些奇人中的同类,呼吸与共,同时他又弹跳自如地回到他自己的轨道,变成这两种奇人外的第三种,他不仅在发现、记录、讲述和传播这两种奇,也在随时间的推移中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