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城之源

京西 , 西山脚下 , 悠悠大石河自北向南静静流淌 , 在临近房山区琉璃河镇时 , 先折向西南 , 又转而向东流形成一道河湾 , 董家林燕都古城遗址正位于河湾地带的一块宽阔高台平地上 。 残存的夯土城基、环城城壕、宫殿台基 , 还有祭祀坑中兽骨上的甲骨文 , 都与绕城而过的大石河一般默默无语 , 却见证着琉璃河遗址作为西周时期燕国都城和始封地的史实 。
三千余年悠长历史 , 无言而有力 。 琉璃河遗址被考古证实为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 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近日 , 《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5年)》正式发布 。 根据规划 , 琉璃河遗址将新增274.1公顷环境控制区 , 并以西周燕国早期遗存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 , 建设一座考古遗址公园 。 同时 , 琉璃河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 首次在城内发现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等级较高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 , 并出土、采集出数百件文物 。 新发现不但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周初封燕”的史实 , 更对研究早期建筑工艺、建筑结构、遗址兴衰、早期国家治理水平和等级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 。 古国燕都 , 三千年后随着后人对她的探本溯源重新焕发往日都城威严 。 不久后 , 这里将是一条传承中华民族的重要文脉 , 也将成为一张全国文化中心的“金名片” 。
|探秘北京城之源
本文图片

夯土层叠剖释古今三千年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 , 封召公于北燕 。 ’武王伐商后 , 周王朝为了巩固边地 , 分封了一些诸侯国 , 那时的燕国相当于周王朝在最北边的边界 。 翻过燕山就是北方的草原 。 ”春日里和煦的微风拂过董家林村 , 三千年前 , 这里曾是周朝分封的燕国的都城 。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现场负责人王晶站在一处夯土建筑基址遗存旁 , 用手指向约有两人高的夯土层剖面详细地做着介绍 , 琉璃河遗址本次新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等级较高 , 基址的位置距离城址西城墙约30米 , 距离北城墙约160米 , 符合西周早期诸侯国的等级地位 。
《北京》周刊了解到 , 琉璃河遗址在燕文化的研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 以琉璃河为核心的西周燕文化 , 是现在京津冀一体化历史文脉的源头 。 琉璃河遗址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中间的城址区和东边的墓葬区 。 新近发掘的城址区内的夯土建筑基址正位于董家林村 , 而墓葬区则位于东面相邻的黄土坡村 。
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人士介绍 , 琉璃河遗址1945年被发现 , 1962年正式开始对其考古发掘 , 上世纪70、80、90年代以及2000年后 , 遗址分别经历了几次大规模发掘 , 也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 。 最重要的是克盉与克罍两件青铜器物上的出土铭文“命克侯于燕” , 实证了周初封燕的史实 。 2002年以后 , 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 。 2019年 , 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 , 考古工作团队对城址内的范围进行了一次大约400平方米的小型发掘 。 在发掘前 , 专业人士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 来确定发掘的地点、城内与城外遗存分布的情况 。 同时 , 还对该遗址建立了科学完备的考古信息系统 , 并利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以及多学科合作的方式进行考古发掘 。 此次在城址内新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就是在这次考古调查中发现的 。
走近这处位于城址内西北侧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 , 目前考古揭露范围东西长约28米 , 南北长约26米 。 其夯土基础最厚处达1.62米 , 为分块逐层夯筑 , 夯层厚约8-12厘米 , 夯筑质量较好 。 从夯土建筑西侧的剖面可以发现 , 一条条环形线将剖面自上而下分割成间隔距离不等的若干文化层 , 形似“千层饼” 。 从剖面最上方向下 , 依次被标注为现代耕土层、明清时期文化层、金元文化层、唐代文化层、战国到汉代文化层 , 再之下的部分就是西周时期的建筑基址 。